央廣網梅州6月2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大埔蜜柚肉質柔嫩,酸甜適中,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它的價值認識并不多。”順興股份董事長鄧展華告訴記者,“酒香也怕巷子深”曾經是大埔蜜柚面臨的現實情況。不過如今,曾經“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大埔蜜柚,不僅飛出大山深處,還遠銷歐洲,鄧展華所在的廣東順興種養股份有限公司還圍繞這顆不起眼的蜜柚,成功上市。鄧展華說,大埔蜜柚實現華麗轉身的秘訣,就在于讓柚子烙上大埔的烙印,講好柚子背后的故事。
“地域+特產”促產品增值
想為特色農產品講好故事的不只有鄧展華,事實上,受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廣東多地都出產品質特殊、難以比擬的特色農產品。但是由于多年來品牌保護意識不強,精心培育的優質品質淪為普通產品一同銷售,難以發揮品牌價值。
近年來,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單位通過幫助這類特色產品申請成為地理標志產品,實現價值提升。目前,廣東全省質監系統推薦受保護產品達134個,建成和在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各1個,專用標志使用企業數百家。產品的品質、特點得到國家的確認,產品價值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根據測算,廣東受地理標志保護的農產品價格比其他同類產品價格一般高出20%至45%。
“地理標志就是我們講好大埔蜜柚故事的底氣。”鄧展華說,隨著大埔蜜柚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圍繞蜜柚的全產業鏈被快速激活。“柚子皮、柚子汁都成了搶手貨,產品還列為中歐地理標志互認產品目錄,附加值大大提升。”
品牌故事助力精準扶貧
“梅州,古稱‘嘉應州’,名字來源于‘嘉禾’,因此梅州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稻米命名的地級市。”在日前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廣東省農業廳、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在梅州市大埔縣共同舉辦“講好廣東地標品牌故事 助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主題活動上,梅州市農業局局長劉玉濤在現場向參會者“賣”起了“客都稻米”。他說,自己講的是客家米的淵源,推進的是借助“客都稻米”實現當地脫貧致富的新思路。
“客都稻米”是梅州糧食類第一個地理標志產品。而在廣東省已獲得認證的134個地理標志產品,每一個產品背后都連接著農戶和養殖戶、生產企業。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地理標志產品背后是77多萬戶和1.3萬多家企業,在66萬多公頃的土地和水面上從使標準化種植和養殖業,從業人員高達123萬多人,而這些產業,大部分分布在廣東欠發達地區。地理標志產品作為產品的產地、質量、信譽標志,負載的產品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無盡的財富價值,也給地理標志產品所在地開辟了精準扶貧的新路。
如今,圍繞地理標志產品,廣東省“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產品總數達2500多個,其中農產品地理標志30個,監測面積達1050萬畝,生產總量近850多萬噸。
此外,廣東質監系統通過提升優質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市場知名度和經濟附加值為切入點,通過挖掘文化內涵及特色資源,促進農產品資源優勢向第二、第三產業有序延伸,即實現了三次產業的疊加效應,也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出了一條由產品到產業、由增量到增效轉變的農業產業“升值”之路。使一些鮮為人知的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大山和農村,突破了“果賤傷農”、“菜賤傷農”的怪圈,成為地方精準扶貧和農民增收的利器,也解決了農民脫貧容易致富難的問題,真正做到“用活一枚地標,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客都稻米到大埔蜜柚,“地域+產品”的地標效應正在碰撞出越來越高的經濟價值。如今,廣東又新增大田柿花、七畬徑茶、蕉嶺冬筍、三圳淮山、八鄉山番薯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5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廣東地理標志產品背后的故事,還在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