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牡丹江4月21日消息(記者毛更偉 實習記者馮志遠)按照傳統農業種植習慣,黑龍江的春耕生產眼下應該剛剛開始,但央廣記者在黑龍各地采訪發現,很多地方的田間地頭上,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草莓、黃瓜、萬壽菊......這些經濟作物正源源不斷的運往南方市場。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響應國家玉米調減政策,通過轉變農業生產主體,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農業發展翻開了新篇章。
劉鎖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寧安市蘭崗鎮一名普通的農民,她告訴記者,以往在地里種玉米不過才幾千塊錢的收入,家里的一坰地包出去才幾千塊錢。但是現在隨著家庭農場的建立,變化已經今非惜比。“我在農場干了6年,每年在這里能拿到3、4萬元,這是以前不敢想的”
家庭農場是黑龍江省轉變農業生產主體的一次積極嘗試,近年來在農場的帶動下,周邊農民種植瓜菜的熱情空前高漲,僅蘭崗鎮棚室就增加了10000棟以上,年增加產值超過3億元。農場主高波告訴記者說,這里的農民可以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農場的生產經營當中,每一個農戶可以增收萬元以上,最少的也可以多拿幾千元。今年農場還將進行生態餐廳、育苗中心、果蔬醋深加工、保鮮速凍庫建設,同時將通過上香瓜醋、果醋、西瓜醬等項目,拉長產業鏈,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
除了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黑龍江省轉變農業生產主體的方向。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合作社是寧安市74家合作社的一個。合作社通過立足于寧安市特色“石板米”的高質量優勢,通過合作社網點、微信公眾號等線上營銷模式,現在產品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持續走俏。“私人訂制將是以后合作社的主營業務”合作社負責人陳雨佳對記者說道,客戶通過合作社認領土地,與工作人員一同種植、加工、銷售,秋收之后專人專送,這種“私人化”“個性化”的訂制服務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來自北京的周先生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訂制了20坰土地,這樣的大米可以每斤賣到98元。
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省今年將會繼續發展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僅牡丹江市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就會分別達到1260個和2250個。
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勃利縣,看到本應該種玉米的土地上現在已經種上了萬壽菊,據黑龍江中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曉東解釋說,今年公司與當地農民簽訂協議,已經承包了2萬4千畝土地讓當地農民種植萬壽菊,而以前這些土地上種植的都是玉米。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勃利縣農民今年能夠每公頃土地增加收入1.5萬元,這是以前種植玉米收入的5倍。
不僅僅是萬壽菊,黑龍江省還積極種植其他經濟效益好的作物來填補玉米留下的空白,在七臺河,由40名社員組成的勃利縣蓮淇紅小豆專業合作社去年就帶動了1100戶當地農戶種植紅小豆為當地紅小豆加工企業提供生產原料。“現在每公頃紅小豆產量約是2500公斤,目前收購價為每公斤7.4元,扣除種植成本農民每畝收入1000余元。”黑龍江樂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鳳山如是對記者說。
據了解,今年七臺河和牡丹江兩市將合計計劃調減玉米107.5萬畝,引導農民種植雜糧蔬菜,特色農產品等高效作物,進一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