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猴(攝影 李健飛)
央廣網普洱10月28日消息(記者李健飛)不似北方的秋,云南普洱國家公園也許見不到層林漸染、紅葉翩舞,但濃密、碧綠而神秘的南亞熱帶原始森林卻在這個季節滋養孕育著更多生機。作為北回歸線上不可多得的生態景觀和生物寶庫,人與動物在林間漫步、邂逅與私語,生命之間的尊重與禮遇讓這里秋色漸暖漸濃。
早上10點,北回歸線的陽光深情的親吻著挺拔的闊葉林,在低矮灌木叢中小憩的露水慢慢升騰,浸潤得整個山仿佛被水刷過一樣清新。53歲的老護林員張定平已帶著年輕的搭檔陳飛在山上陡峭的林間巡邏了近兩個小時。
“這個地方就有麂子路過的腳印,大概有三四天的時間了。這個麂子算是大的了,大概也就是二十公斤吧。麂子它爬山的時候好像很不費勁,比我們厲害好幾個倍呢!它的奔跑速度也相當快,它的本能相當溫和,只有別的動物要傷它的時候它才會奔跑逃命。
張定平和陳飛總是走陡坡,他說是因為要觀察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生活的地方生活在比較陡、草比較多的地方。人好走的地方它們一般不在那邊生活。只有人不好走的地方才能觀察野生動物的蹤跡。要看它是否有什么人為破壞啊,生病的啊,都要觀察。
望見林子里刺栲樹褐色的堅果在地上越落越快,老張的臉上流露出欣喜。
張定平說:“這個地方有刺栲,到了秋天這些都成熟了,落下來,野生動物就聚集在這個地方尋食。它們要吃有吃,吃飽了以后就回去靜養,它們可會養生了。所以這個時間野生動物都比較肥壯,我們也擔心有人去偷獵啊!”
普洱國家公園位于普洱市思茅區倚象鎮,周邊的山村前些年常有“打野味”的傳統,然而近年來,這里不僅有39名護林員每天巡山保護森林和動物,原來的獵戶也主動把土槍悉數上繳。
“這個是大紅菌煮雞,雞要炒一下,然后又放大紅菌,然后就燉起來就可以吃了”(1127
在山下村邊一處名為茶園香生態農家樂里,村民陳三和妻子愛仙木正在招呼過往的參觀者。普洱國家公園的名氣越來越大,他們家的農家樂生意也好起來。今年國慶,他們憑借從山上采的大紅菌做招牌菜,著實火了一把。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更多的參觀者,通過這種轉型的“靠山吃山”,茶園、橘園和野生菌已成為村民穩定的收入來源。
“能看到這個猴子的數量比較多,現在中午的時候都會往林子里面跑,它是一個猴群,主要以獼猴為主。這邊還有紅面猴、平頂猴……”近年來,一些動植物種群在普洱國家公園逐漸多起來。魚塘村的90后女孩艾曉宇大學畢業后也沒有離開家鄉,在這里做起了講解員。和她一樣,公園里的員工有三分之二來自于附近的村寨。
她說:“這個植物種類是非常多的,在整個保護區內植物有兩千多種。動物都是野生放養的,像猴子、長臂猿、小熊貓啊,都是森林本來都有的!
棧道傍,前來徒步參觀的王小姐與在林間跳蕩穿越的長臂猿不期而遇,而這樣的邂逅令她感到很幸福。她說:“看見動物一種很自然的生長狀態,不僅放松了身心,也長了很多知識,這樣也會觸發我們對大自然更深的熱愛!
在一處濕地邊,工程師李智宏正在對一株植物拍照,從普洱國家公園科研所動植物觀測和環境監控以來,這里的生物多樣性令人驚嘆。最近,這里又有了重大發現。
據他介紹,今年九月份,通過開展生物影像調查,專家發現了戈氏棱皮樹蛙,這個以前都是在國外的,現在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它對生態要求是很高的。這個以后也是科研所的一個研究方向。
普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發忠說,為了更好守護動植物生長繁衍的寶貴家園,這里的管理和保護模式已發生很大轉變。為充分發揮“保護、科研、宣教、游憩、社區發展”五大功能,當地對公園管理體制、資源保護、旅游開發、生態建設等方面仍在進行探索。自2010年以來,政府還引入高品質的社會資源開展合理開發合作。
他認為,國家公園建設前和建設后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原來是由政府主導管理、參與的很少,是一種封閉式保守的方式,F在是自然生態保護和適度的旅游開放相結合,政府主導,社會資金參與,村民也參與,就產生了寬松的、和諧、開放的管理模式。
在一處立著“鳥類棲息地,請勿喧嘩”的木牌前,講解員艾曉宇告訴我,在普洱國家公園里,為黑熊和鹿讓道、小聲說話傾聽鳥類歌唱,已成了參觀者的常識。據統計,公園已經發現了高等植物2104種,真菌特有種8種。野生獸類102種,國家Ⅰ級、Ⅱ級保護哺乳動物有22種,兩棲類動物40種,爬行類動物51種,昆蟲397種,共分布有67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在這個陽光眷顧留戀的土地上,人們把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留給生態,留給奔跑跳躍的叢林生物,留給孕育豐收的大自然。
觀察蜂猴(攝影 李智宏)
記者跟隨護林員上山巡邏(攝影 李智宏)
鳥類天堂(攝影 李健飛)
鳥類天堂(攝影 李健飛)
鳥類天堂(攝影 李健飛)
小熊貓“小黃妹”(攝影 李健飛)
小熊貓“小黃妹”(攝影 李健飛)
長臂猿(攝影 李健飛)
長臂猿(攝影 李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