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增基:黃土地上的育種人_央廣網

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新聞中心 > 央廣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梁增基:黃土地上的育種人
支持鍵盤翻頁 ←左 右→    我要評論

  

  梁增基在田里潛心工作

  央廣網西安10月14日消息(記者劉濤)在陜西省長武縣流傳著一句話:“要吃糧、找老梁”,說的是長武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退休研究員梁增基。82歲的老梁是廣東人,大學畢業后卻一頭扎進大西北黃土高原的山坳里,潛心于小麥育種的難題攻關,一呆就是半個多世紀。由他培育出的7個小麥新品種先后通過國家和省級的審定,被大面積推廣,推廣后累計增產小麥25億公斤以上,增加經濟效益40億元以上。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梁增基還成天泡在地里,和他的種子打交道,延續著他的“育種傳奇”。

  梁增基操著一口夾雜著廣東口音的陜西話,乍一聽不太好懂,但對于長武當地的農民來說,卻特別熟悉、特別親切。這幾天,梁增基正在地里忙著指導農民整理試驗田。風很大,老梁的舊皮鞋上早就沾滿了細細的黃土末,花白的頭發梢、粗糙的黑臉龐也蒙著薄薄一層,但他卻顧不上撣一下,眼睛緊盯著鋤頭,生怕碰傷了田里的麥苗。

  秋收的季節剛過不久,冬小麥也冒出了頭,82歲的梁增基卻還是閑不住,成天拎著挎包和水杯往田里跑,一泡就是一整天。女兒梁瑞芳笑著說,爸爸二十多年前就退休了,但他們愣是沒感覺到,因為老人從工作到現在從沒有放下過工作,也沒有節假日,應該是退而不休,在家里坐不住,誰都擋不住他。

  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延續了50多年。1961年,從西北農學院畢業的廣東青年梁增基被分配到西北腹地的長武縣,搞小麥種子培育工作。剛到長武縣,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漫山遍野的溝壑,光禿禿的山坡,水土流失這么嚴重,哪里能長出麥子呢?

  土生土長的長武縣農民王連和回憶說,小時候,家里餐桌上只有榆樹葉、紅薯秧、窩窩頭,就這還少得可憐,人們餓得發慌,上學的時候總是餓著肚子。

  梁增基發現,在長武縣,農民們種的大頭兒是小麥,吃的大頭兒卻是高粱糜子。小麥產量太低,畝產50公斤就算是好收成。究其原因,是這里的小麥抗凍性和抗病性太差,來一場條銹病,就能讓產量損失70%。“抗凍”和“抗銹”成了梁增基的兩塊“心病”。

  “抗凍跟抗銹是矛盾的,在當時來說不能同時解決。抗銹好些的不抗凍,抗凍的不抗銹。1961年到1963年都是搞引種,不理想,最后自己搞育種。1971年我的品種就出來了。抗凍性、抗銹性都很好。因為抗銹又抗凍,北京農展館都展覽了,也受到了科研單位的重視。”梁增基回憶說。

  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梁增基在地里整地劃區,拉行開溝,各式各樣的品種撒進試驗田里,鋤草、施肥,小麥揚花抽穗時一株一株選、一棵一棵作記號,通過無數次品種雜交、摸索規律,梁增基終于取得了成功。在農民王連和的回憶里,從1971年往后,大家伙兒終于可以撒開歡兒吃白面饃饃了。“一畝地能打八九百斤糧食,老百姓能吃飽而且還有余糧,一家種一畝多地現在還有余糧呢。梁老師給長武人辦了實事。”

  農業專家評價說,“梁增基不光讓農民吃飽了飯,他更大的貢獻是把小麥條銹病擋在了地處陜西最西邊的長武,阻斷了條銹病向東傳播的通道。長武縣形成了條銹病隔離帶,守護著陜西的西大門,關中這幾年糧食增產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從一個吃著稻米長大的“嶺南人”,到習慣了蒸饃、面條的“西北人”,梁增基在旱塬上的一個縣級農技站扎根50多年,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創造了黃土地里的育種奇跡。也曾有大城市的大單位要挖他,甚至專程派人到長武來,把新房鑰匙送到他的家中,但梁增基拒絕了。他說,黃土地里的人生讓他感到暢快,能看著麥苗蹭蹭長大,他就打心眼里高興。

來源:央廣網央廣圖庫  編輯:劉夢作者:  日期: 2015-10-14 11:35:00
標簽: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