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此前有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存在糞口傳播的風險。這引發了公眾對于病毒可能會通過排水系統傳播的擔憂,也對人員流動較大的公共場所如公廁等的衛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在今天(11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介紹,疫情發生以后,針對可能存在的糞口傳播風險,住建部要求各城市有關責任單位,加強對公廁的運行管理和糞便的處理工作。包括全面加強對公廁的保潔、消毒和運行維護。重中之重是對化糞池的巡查、監管,對化糞池、糞便運輸車輛和處理設施增加了消殺頻次,對醫療機構的化糞池也采取了消毒預處理等措施。以北京為例,據他介紹,在疫情期間,全市6000多座公廁都保持24小時開放,消殺頻次較以往翻倍,其中王府井、天安門、北京站等火車站、客運站、醫院、商場周邊重點區域的公廁,在翻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消殺頻次。北京的公廁在冬季通常都裝有棉門簾,在疫情期間根據保暖和通風要求,有空調采暖設施的公廁在2月1日前撤掉了門簾,其他公廁在溫度升高后也已撤除,保持通風,減少感染的可能。

  在疫情重點地區的武漢,劉李峰介紹稱,武漢市環衛部門在方艙醫院共設置了1619座移動公廁,為保證移動公廁的運行安全,防止二次污染,每天出動作業人員90人、作業車輛24輛,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對方艙醫院產生的糞便就近集中處理,進行二次消毒殺菌,以防止在公廁等地可能引發的糞口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