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0日消息(記者劉一荻)兒童在校外的時間里都做些什么?今日(20日),中國兒童中心與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了《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藍皮書》)。記者從《藍皮書》中了解到,完成作業仍占據了學生校外的主要時間。此外,各類校外機構為兒童校外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活動內容也從單一化逐漸變得多樣化、優質化。
兒童校外生活概述:學習與休閑兼顧
《藍皮書》調查顯示,在上學日,平均每個兒童的校外生活時間分配中,花費時間最多的類別是完成作業(包括學校作業、課外班作業、家長布置的作業、其他作業),占時87.85分鐘(其中學校作業平均占時62分鐘);其次是外出游玩(45.82分鐘),其中,占時最多的是去公園、小區露天場所等公共場所(18.59分鐘);再次是電子產品的使用(43.24分鐘),其中,利用電子產品娛樂時間(包括抖音、動畫片、快手等)最長(16.60分鐘),進行學習(包括電子書、App學習、網絡課程等)的時間為13.90分鐘,利用電子產品玩游戲、網絡聊天(包括網絡游戲、QQ、微博、微信等)的時間為12.75分鐘。
值得注意的是,據《藍皮書》統計,在周末,占據兒童校外生活時間最多的類別是外出游玩(116.20分鐘),與做作業總時長(115.85分鐘)相差無幾。相較于上學日,兒童在周末學習的時長略有減少,而自己玩耍、去公共場所、利用電子產品娛樂等的時長相應增加。《藍皮書》認為,這是休息日與上學日校外時間利用狀況最大的不同。
從單項上看,無論是上學日還是周末,兒童閱讀的時長在20項校外生活事項中都排在前五名。《藍皮書》分析認為,這與《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等文件的出臺及相關閱讀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特別是《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的“少兒優先,保障重點”的基本原則,就旨在“從小培育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以北京閱讀季為例,近幾年在少年兒童閱讀推廣領域大膽探索,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閱讀現狀和特點,滿足差異化需求,從而使兒童閱讀推廣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
《藍皮書》發布兒童各類校外生活時間利用狀況。(央廣網發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供圖)
兒童校外生活特點:安排豐富多樣
兒童“放學后去哪兒”“和誰在一起”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據《藍皮書》統計,目前,選擇放學后直接回家的兒童占比達到73.55%,在學校附近、回家途中、家附近玩耍所占比合計為14.41%,去校內外托管培訓機構的兒童占比為10.11%。“同學”“伙伴”是兒童放學后的主要玩耍對象,兒童獨自玩耍的比例達到21.25%。
《藍皮書》稱,在例如寒、暑假的長時間校外生活中,“豐富多樣”也是兒童校外生活的“主旋律”。除日常生活外,還有學習、社會交往和休閑娛樂。例如,78.7%的兒童有暑假走親訪友的經歷,62%的兒童有外出旅游的經歷,46.3%的兒童在暑假參與課外班(其中,學科補習班28.64%、興趣班13.63%、其他課外班3.58%);國慶節走親訪友、外出旅游的比例分別是63.4%和42.60%,參與課外班的比例是24.8%。
專家建議:兒童校外活動培養興趣是首要目的
記者注意到,《藍皮書》指出,兒童參與課外活動的目的依次是培養興趣(56.67%)、提高成績(44.39%)和培養自信(32.92%)。日常生活中,有60.4%的兒童參與課外班。其中,上學日各類型課外班的選擇比例依次為學科輔導66.5%、文藝特長58.2%、體育特長53.9%、科技興趣35.7%,而周末則是學科輔導84.2%、文藝特長66.7%、體育特長51.5%、科技興趣31.1%。
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告訴記者,各類校外機構為兒童校外生活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活動內容也從單一化、一般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優質化,充分發揮校外機構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主陣地作用。與此同時,校外活動的多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和兒童需求的多元化,興趣、成績和自信都成為家長和兒童參加校外活動所考慮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