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梯維保人員現場簽到到上傳維保信息后簽退,全程不到一分鐘;用人形紙板“工具人”充數,代替規范中要求的另一作業人員;故意略過關鍵項目通話測試,就勾選完成“符合條件”……據總臺央視報道,電梯維護保養行業亂象多多,除了“偷工”“減料”走過場外,甚至還有靠電梯出故障來換零件賺大錢的“以修代保”的黑操作。

電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輸工具和特種設備之一,關系到我們的人身安全。近年來,電梯“咬人”“驚魂”等事故新聞屢屢爆出,讓人格外揪心,有的是乘梯者自身使用不當所致,有的則是因電梯未按時按標準檢測、維修、保養造成的意外。電梯是很復雜的機電一體化設備,商場、住宅的安裝環境也各有不同,所以電梯安全素有“三分造、七分養”的說法。按照我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從事電梯造、安、改、修的單位和操作人員要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部門許可、取得相應資質。但現實情況卻是,有資質的從業人數與市場需求相比缺口巨大。

盡管當前電梯維保行業普遍存在競爭激烈、價格偏低、人員短缺等現實困難,但絕不能以此為借口,將本該防患于未然的維保工作走過場、當兒戲,更不能放任安全隱患由小毛病變大事故賺“黑心錢”。從業者須像維護自己身家性命一樣對待維保工作,對公眾安全高度負責,這其實也是在作業時護自己周全。

目前,我國投入使用的各類電梯已超過1000萬臺,未來一段時間首批投用的電梯將陸續進入維修更新的高峰期。為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去年印發《電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特別提到將指導使用單位與維保單位簽訂“全包維保”合同,明確電梯日常維護及零部件的更換都由維保單位來承擔,降低電梯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對此,各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切實負起責任,強化規范特種設備從業企業和操作人員的準入管理;建立健全電梯維保服務評價機制和信用體系,并進一步發揮社會監督機制作用、擴大市民投訴渠道;通過在線技術手段和有效監管懲處清除市場亂象,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信力,切實保障公眾的人身安全。(央廣網評論員 姜葳)

編輯:吳海波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