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指出,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衛輝等地違規挖砂采石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導致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趙長城遺址遭到破壞。十余年間,趙長城遺址從3010米減少到855米,令人痛心。長期私挖濫采河砂,不僅對文物遺址造成極大損壞,也嚴重破壞了河床生態環境。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早期長城,對于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不同于那些得到精心修繕和維護的景區,歷經2000多年滄桑巨變的趙長城本身已經十分脆弱,只有扎扎實實做好保護,才能妥善保存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此次遭到破壞的趙長城遺址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意味著有關責任人員不僅違反了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更涉嫌觸犯刑法,很有可能因此承擔刑事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當地并非首次發生“自毀長城”的悲劇。2015年至2017年,某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輝縣建設風電項目時,對趙長城遺址本體和環境風貌造成嚴重破壞。事后,當地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被追責,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教訓還在眼前,同一個地方為何又見“自毀長城”?當地有沒有把文物保護、生態保護放到應有的高度?

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文物保護,干出成績不容易,毀于一旦很簡單。具體到此案,當地采礦企業有的毫無文保意識甚至明知故犯,有的在禁采區域無證采砂,有的長達5年時間越界開采,暴露出主管部門長期以來嚴重怠政失職。對于監管缺失、履職不到位的人員,還應啟動追責機制,對其違法失職行為追究責任。

面對長城的一次次“悲鳴”,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未然。對于文物或生態環境來說,很多破壞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即便勉力修復,也喪失了它們原始的完整性。此次督察也以鮮活的例證證明:文化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沒有脫離自然的文化,也沒有脫離人類文明的生態保護,文物保護與生態治理具有高度同一性。文物管理部門和自然資源監管部門還要敲響警鐘,拿出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態度,堅決守住文物和生態保護的紅線、底線。(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王鐘的)

編輯:胡珺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