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增加古詩文的背誦篇目,是否增加學生負擔的問題,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回應稱,不要認為要求背就是負擔,要根據學科特點。對于語文來講,過去推薦了14篇,現在變成了72篇,是在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對加強傳統文化的具體落實。
近年來,減負問題確實被“形式化”了。通常的理解是,增加考試的科目、學習的內容、作業的量就是增負,而減少考試的科目、學習的內容以及作業,就是減負。這種“形式化”的減負,并沒有考慮到學生負擔的真正來源是什么。一個學生學習自己本來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說學習的內容可以激發、培養他的興趣,增加有關學習內容是“增負”嗎?學生的真正負擔,是沒有學習興趣,卻逼迫他們學習,而且學了之后也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只是老師說的“要考,所以必須學”。
評價增加古詩文背誦篇目,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篇目的增加,而在于教學采取怎樣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進行灌輸式教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篇目的增加,可能會變為某些學生的負擔;而如果中學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學會欣賞,并把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社會結合,那學生會有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并不會認為多背幾篇古詩文會是什么問題。
這和將體育納入中考是一個道理。對于將體育納入中考,輿論一度質疑這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因為學生除了要準備其他中考科目外,還要準備體育科目考試。如果沿著應試的思路分析,確實會出現這種情況——學校平時不重視體育課,學生平時也不參與鍛煉,只是到了初三要考試之前,才突擊準備。從現實看,在有的中學,體育納入中考,促進學校重視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技能,面對中考,學生都能輕松應對。而有的中學,體育真變為學生的負擔,一上體育課,學校就針對中考測試項目訓練學生,對于這樣的體育教學,學生普遍不感興趣。學校的這種做法,也引導家長錯誤理解體育,認為上體育課,就是為了升學,而非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有個別家長為讓孩子中考體育得高分而給孩子吃興奮劑。
要加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這已經有社會共識,或者進一步說,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成長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理解,在具體教育教學中,會出現偏差,在目前的高中辦學中,“有用”可能被理解為“升學有用”,而非“成才有用”。而從升學有用角度對待傳統文化教育,就可能出現傳統文化教育的應試化、功利化。
比如,針對這次高中語文增加古詩文的背誦篇目,就有家長“敏感地”意識到,背古詩文要從娃娃抓起,準備給上幼兒園的孩子,多讀古詩文。而眾所周知,我國正在推進幼兒園去小學化教育,讓幼兒園小班、中班孩子背詩歌,這也屬于小學化教育的一部分,過早的知識教育,并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們的這種做法,才是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
比古詩文背誦篇目增加更值得關注的是,如何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次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提高了課程標準,新增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兩個部分。假如單從學業質量要求看,只要一字不差背記下所要求背誦的古詩文,學業質量就是優秀,但對古詩文倒背如流的學生,是否就有語文素養呢?這是語文教育必須解決的素養教育問題。
總體而言,語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二,一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習古詩文,主要是前一方面功能,但是,也需要學生學會對古詩文的思辨。因此,新增古詩文背誦篇目,是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還是增加學生的負擔,這需要高中語文教育改革作出回答。(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