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尤其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思政課建設節奏加快,教學效果不斷提高,學生滿意度也在提升。但我們也看到,思政課教學中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不夠高的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思政課不好上,與有些學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關:拿功利性標尺來衡量思政課,認為思政課與專業、就業沒有必然的聯系。這種認識折射出的是對教師教學方式的不滿意,即所講非所需、所需不徹底以及不解渴、不管飽、不好用,一句話就是學生的獲得感不強。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傳授方式的要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不僅要求內容常講常新,更要求形式千變萬化。面對已經變化了的教育對象,一些教師固守傳統思維與方法,沒有接受與適應這種動態,沒能成為思政課的“大廚”。
思政教學上也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菜單”比較單一,導致學生“食欲”不振。一些教師一味提供“高大上”的主菜、大菜、硬菜,脫離學生實際大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忽視了聊點學習、談點愛好、說點生活等“特色菜”“農家菜”,也缺少激勵青年拼搏奮進、勇于創新的“心靈雞湯”。
二是“廚藝”不夠精湛。燒好思政課這道好菜,教師既要掌握好火候、拿捏準調料搭配,更要懂得思政課的精妙。但是,部分教師沿用單一的傳統教學手段,課堂成了教師個人展示的舞臺,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都淹沒其中。教學方法習慣大火猛攻,不善于小火慢燉。教學方式簡單直接,缺少人文關懷的力量和溫度。
三是“裝盤”不夠精致。思政課不僅要求內容搭配得當,課程包裝的形式感也很重要。當前,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原生態的方式講課,不會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沒有課程包裝的概念和意識,使思政課缺少時代感和吸引力。
思政課教師如何守好渠、種好田,關鍵在于從自身的努力與改變做起。一是抓住需求點、瞄準興奮點,始終圍繞學生、關注學生、服務學生,抓住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找準思想矛盾點、政治困惑點、學習生活煩惱點,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菜單服務。二是不做“復讀機”,要做“解碼器”,要敢于轉換、善于轉換、勤于轉換教育內容的話語體系,用學生聽得懂、喜歡聽的話語把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清楚、講透徹,引起學生的共鳴與共情。三是要做“良師”,更要做“益友”,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是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思政課教師自己明道、信道,成為學生做人的鏡子,與學生善交朋友、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才能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充分彰顯思政課的分量和魅力。(作者:高國棟,系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