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5月12日消息(記者楊祎)近年來,職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呈現出令人振奮的迅猛發展勢頭,成為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經濟繁榮的重要推手。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職業院校共有1.15萬所,在校學生有2857萬人;中職招生600萬,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7%;高職招生483萬,占普通本專科的52.9%。

目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可以說職業教育服務了經濟建設主戰場。

推動職業院校產教融合 探索多元主體辦學機制

利用VR技術在上課的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生(央廣網記者楊祎攝)

良好的產教融合,優化專業結構,是提高產業對接吻合度的必經之路。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有53個現代學徒制模式訂單班,實現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全力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校長肖創偉表示,“學生實現了‘入校即就業’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將崗位共計、課堂教學、技能競賽和資格認證融為一體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培養模式。”為了更好地培育“360度”全面發展的現代良工,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內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先后有60余家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入駐。

創新技術人才培養,打造校企融合共發展,構建一個專業群多個校企共促成才的人才培養新格局。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在專業群建設上,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與產業、行業、企業保持著“親密”關系,有利于充分了解產業需求,從而優化自身布局。“通過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招商局集團、西門子(中國)、施耐德電氣、武漢地鐵集團、三菱電梯等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實訓基地、共建訂單班。近三年‘訂單式’培養人數達800余人。”機電一體化專業負責人王晶說道。

與此同時,良好的產教融合實踐使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得以快速發展,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自2016年起在入校新生中選拔30名學生,組建機電一體化中德班,人才培養全過程將運用漢化教育教學培訓手段,執行德國AHK培訓大綱,推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拓寬靈活就業渠道 確保學生高品質就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的就業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為確保學生高品質就業,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積極搭建“互聯網+就業”平臺,積極籌備網絡招聘會,學校組織開展了5次大型網絡云端招聘會,共邀請307家企業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12068個,招聘崗位基本涵蓋了學校全部主流專業。各二級學院自主組織開展招聘會128場,提供就業崗位2239個。

此外,學院著重關注重點資助對象、殘疾、家庭經濟困難、防疫一線人員子女等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情況,2020年共為家庭經濟生活困難畢業生發放網上求職流量補貼1494人,共計107550元,發放臨時困難補助54人,共計54000元。學校2020屆畢業生共有5574名,截至目前,畢業生就業人數5063人,就業率為90.83%。

創新實踐育人途徑 為學生搭建自信平臺

隨著政策及行業的雙重加持,職業教育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中流砥柱,因此,學校育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此前,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提出“三進一融”,其含義是指思想導師進學院、職業導師進班級、素質導師進社團,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不斷把“三進一融”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一體化課程實施體系,一體化育人隊伍建設,一體化管理評價機制,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互動互補,有機融合,服務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對此,學院黨委書記楊震表示,學院始終在“進”字上下功夫,建載體;在“融”字上見行動,看成效。“學院潛心挖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擁有持續一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搭建出彩自信的起點和平臺,幫助每個學生實現人生理想。”六年實踐表明,“三進一融”育人模式,加強了思政教育的深度、拓展了課堂的寬度、提升了人才培養的效度,為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