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新答卷 奮進新征程
又是一年兩會時,喜看東風潤贛鄱。
圓滿收官“十三五”、精彩開啟“十四五”,迎來建黨一百周年華誕,在這個重要而又特殊的時間節點,感慨于歷史性成就,充滿著對新征程新未來的美好憧憬,江西人民愈加感恩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深情大愛與特殊關懷。
我們清晰記得,2015年,也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西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給贛鄱兒女以巨大的鼓舞,為江西發展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我們不會忘記,2016年,春回大地之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西視察指導,給4600萬江西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對江西工作進行了全面指導,令全省干部群眾倍感溫暖、倍增信心。
我們永遠銘記,2019年5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三年再次親臨江西視察指導,為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擘畫藍圖,充分體現了對江西工作的高度重視、對革命老區深情大愛和殷切希望。
從“新的希望、三個著力、四個堅持”重要要求,到“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深刻洞察江西發展的特征、前景,精辟闡釋了關乎江西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為江西未來勾畫了美好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是新時代做好江西各項工作的總方針總綱領總遵循。
遠山近岑,切換的只是視角,一脈相承的是宏圖。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砥礪前行、埋頭苦干,奮力書寫春天的新答卷,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浩蕩春風里,努力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01
新答卷書寫在大戰大考中——
開創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境界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奮進在新時代的春天里,江西始終沐浴著習習的東風。奮斗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階段,江西始終有明燈的指引。
2020年,對江西來說是極不平凡、極不尋常、極為不易的一年。這一年,是 “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應對疫情汛情的大戰大考之年。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鄱陽湖流域超歷史大洪水,江西兩次啟動I級響應。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疫情、戰洪水、促發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抗洪救災取得全面勝利,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這是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取得的成果,是在開啟“十四五”、踏上新征程開拓奮進的關鍵節點,在大戰大考中勇奪的佳績。鄱湖之畔、贛江之濱,新時代前行的鏗鏘腳步,留下一串串奔跑追夢的足跡,留下一片勃勃生機:
復工復產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較早以縣域為單元實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率先放開高速公路和國省干道關卡。及時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助企紓困政策,創新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推動經濟發展企穩向好。
創新引領步伐加快。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在贛州正式掛牌,首批科研團隊正式入駐。中科院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落地生根,中醫藥科創城開花結果。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升至56.68%;13項專利獲第21屆中國專利獎,創歷史新高。
項目建設提速提質。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推進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957個省大中型項目完成投資1.08萬億元,占年計劃的139.6%;398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699億元,占年計劃的144.5%;635個省市縣三級推進開工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建設。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2%,為穩定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糧食主產區的地位持續鞏固。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提升種糧科技化、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2020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02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糧食總產432.8億斤、增加1.3億斤,生豬產能恢復到2017年水平,設施蔬菜面積新增36.75萬畝。
改革開放走深走實。“贛服通”3.0版暨APP上線運行,“掌上辦”事項數量和電子證照種類全國領先,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政務服務“365天不打烊”。省本級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比例達95.3%。全面啟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持續打造世界VR產業大會等開放平臺,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5%,外貿出口增長17%,推動開放型經濟提質升級發展。
如同一粒種子擁抱沃土,一座燈塔照亮前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融入了江西發展的血液,化為具體的發展思路、工作措施和制度機制,引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奮力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江西“十三五”規劃目標總體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排位由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從全國第21位升至第13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番目標。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贛鄱兒女一步步勇毅前行。江西,這片紅土圣地、發展沃土,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涌動著澎湃的浪潮,躍動著勃發的生機。
02
新答卷書寫在綠色生態中——
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鄱陽湖,江西人民的母親湖。
清晨,鄱陽湖微波蕩漾,陽光灑在湖面上猶如滿湖碎金,清澈的湖水與岸邊的水草交相輝映,美不勝收。3月2日,鄱陽縣白沙洲鄉車門村,漁民范小利和妻子李祥如準時來到鄱陽湖濕地公園上班。
“朝八晚五的生活挺好。一個月有2600元,不比打魚差,而且生活有規律。”范小利告訴記者,他在公園當救生員,負責游客安全,妻子在園區當保潔員,每個月1400元。依托附近的濕地公園,車門村共有80名漁民成功轉產轉業,成為公園的救生員、保潔員、保安、服務員等。
隨著禁捕退捕的實施,10萬漁民洗腳上岸,和范小利一樣變為上班族的漁民還有很多,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總體目標,轉產轉業,轉出好生活、轉出幸福來。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我省始終把做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自我加壓、標本兼治、綜合施策,提前一年對152公里長江干流江西段和整個鄱陽湖湖區全面禁捕退捕,全力守護好鄱陽湖的一湖清水。
如今,禁捕退捕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生態成效初步顯現,刀魚大規模群體時隔17年再現鄱陽湖,江豚嬉戲贛江市區水域,與人同樂,一幅人與湖泊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江西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面完成階段性任務,38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部完成,撫州生態價值轉化、萍鄉海綿城市建設、景德鎮“城市雙修”等成為全國案例,全省35項改革舉措和經驗成果列入國家清單、在全國推廣,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全面構建。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濕地保有量91萬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全國第二,率先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全省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4.7%,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6%,長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質斷面達到二類標準,全省帶著四類及以上水進入全面小康。
綠色動能更強、產業結構更優、經濟與生態發展更協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22.1%、38.2%,萬元GDP能耗、用水量分別下降18.3%、3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國家任務。
走“生態路”、吃“生態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基本實現,“廁所革命”三年攻堅任務超額完成。石城、靖安、武寧和昌江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武寧、尋烏、安福、銅鼓、宜黃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尋烏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入選全國十大生態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入選“千村萬寨展新顏”活動村莊占參加總數的30%、居全國第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省各地在山水之間逐夢“綠富美”,努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綠色發展的江西,正馳騁在更加廣闊的天地。
03
新答卷書寫在作風建設中——
推動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向上向好
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
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史,許多源頭都在江西。星星之火在革命搖籃井岡山點燃,共和國的襁褓歲月在紅都瑞金度過,人民軍隊的第一槍在英雄城南昌打響,工人運動的澎湃在萍鄉安源發祥。
在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一代代革命先烈先輩慷慨赴義、向死而生,用赤誠與生命鑄就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樹立了光照千古的歷史豐碑,孕育了融入民族血脈和靈魂的紅色基因。在黨的領導下,千千萬萬的江西兒女,為中國革命事業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奮斗,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據統計,江西為革命犧牲的留下姓名的烈士達25.3萬人,約占全國烈士總數的六分之一。
從井岡山到于都河畔,從八角樓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這片書寫了中國革命光榮與夢想、浸染著無數革命先烈熱血的紅土圣地,始終充滿著赤子之心,始終飽含著深情大愛。他強調,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變好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我們的革命理想和宗旨,不要忘了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中央蘇區、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們。
以革命先烈先輩為鏡,續寫紅土圣地新榮光。江西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面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充分利用好江西豐富的紅色資源,持續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讓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努力把江西打造成為最講黨性、最講政治、最講忠誠的地方。
——用好紅色資源,高質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發揮江西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以遍布全省的2900多處革命舊居舊址和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為課堂,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引導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學好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披堅執銳、勇立新功。
——狠抓作風建設,持續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風頑疾。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2020年省級層面會議數量減少37.2%,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6094起,處理8507人。大力倡導“事事馬上辦、人人釘釘子、個個敢擔當”優良作風,建立定期梳理集中破解制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突出困難問題長效機制,集中解決了一大批制約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破難題、育先機、開新局。
——強化正風肅紀,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深化標本兼治,加強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決全面徹底肅清蘇榮案惡劣影響,嚴肅查處一批腐敗分子,持續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我省一系列重要舉措,層層推進、漸次發力,推動江西政治生態持續向上向好。革命老區江西,以前所未有的昂揚姿態闊步行進在新時代的春天里。
04
新答卷書寫在為民謀福祉中——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莊嚴宣告——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90年前,中國革命從這里出發,指引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90年后的今天,井岡山又成為中國減貧事業的里程碑。歷史在這里交匯,從革命起點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告捷,巍巍井岡山見證了老區人民奔向幸福的鏗鏘步伐。
“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的殷殷囑托,激勵老區人民只爭朝夕、聞雞起舞、勇往直前,奮力脫貧奔小康。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4600萬贛鄱兒女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厚愛,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書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斗爭時代答卷。2020年,我省最后7個貧困縣摘帽,剩余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省25.58萬城鎮貧困群眾脫困退出,35.4萬存量對象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至此,江西全省25個貧困縣、3058個“十三五”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退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新愿望,在更高起點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收入更高了——
堅定落實就業優先戰,綜合運用穩崗擴崗激勵政策,開展“保用工穩就業”“開發區百萬大招工”等行動,讓廣大群眾業有所就、勞有所得、勤有所獲。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46.17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8.86萬人,分別完成年計劃的124.8%、117.7%。 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7.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6%。
生活更好了——
“住有所居”覆蓋更多家庭。2020年,全省棚戶區改造開工20.42萬套、居全國第一,納入2019年國家計劃的686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完工,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工。
教育更滿意——
圍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的戰略目標,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2020年,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50.3%,義務教育大班額比例降至3.75%,普通高中超大班額基本消除,省部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啟動,6所高校獨立學院轉設,教育社會滿意度居全國第三。
健康更有保障——
實施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和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動計劃,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成立省市縣鄉四級養老服務中心,并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聯動農村養老服務網絡;社保卡覆蓋全省99%人口并在七大領域初步實現一卡通用。
社會更加安全——
加快推進平安江西建設,江西連續16年被評為“全國綜治工作優秀省”,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整體績效保持全國前列,全省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分別達98.87%、98.31%,再創歷史新高。
…………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感恩奮進、不負厚望,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銳意進取、擔當實干,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江西篇章,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江西日報記者劉勇、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