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疫情過后,企業如何面對工業智能的挑戰和機遇?昨天(11日),騰訊研究院等機構聯合舉辦了一場線上圓桌會,就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貢獻智慧。
工業智能緩解用工壓力
疫情發生以來,工業生產受到考驗,一些企業面臨用工短缺問題。而受益于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智能化改造,轉型較早的企業受疫情影響也相對較小,生產效能也較高。騰訊優圖實驗室工業AI項目負責人黃亮舉例說,僅視覺人工智能質檢這一項技術,就可以大幅緩解工廠用工壓力。黃亮介紹:“我們上線的模型可以保證在跟人的準確率相當的情況下達到70%以上的覆蓋率,能夠替代七成以上的質檢工人。從近期我們獲得的現場數據來看,搭建這套缺陷檢測系統,客戶的質檢工人已經減少了100多人。大家可以折算一下這一塊的人力成本下降了多少。”
目前,不少企業都在考慮,把智能化改造作為未來發展的一大競爭力。業內人士預計,疫情過后,更多行業將加速邁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采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用工風險。天澤智云解決方案副總裁史喆認為:“不管快慢,這些東西總是要發展的,競爭力就是這樣來提升的。”
企業智能化轉型不可盲動
制造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有沒有成熟的路徑和策略?清華大學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總工程師王晨給企業的建議是,一定不能急著動手,要先做規劃,把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目標方向梳理清楚。王晨表示:“很多企業一投錢最后就投成買一個大數據平臺,然后找一個廠商,這個廠商給我規劃了十個應用,然后一個一個做,這個項目加起來可能會有上千萬。最后出來之后發現,還是一些散散碎碎的點,這些東西形不成體系。當廠商撤走之后,你發現平臺就變成擺設了,新的東西你不會開發,舊的應用分析的效果和準確率慢慢往下走,你也不知道該怎么調。所以沒有想清楚整個體系建設規劃的時候,也別著急上來就建。”
全面智能化改造投入大,回收周期長,而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大,因此轉型難度也最大。王晨建議,中小企業要一步步來,最好先從營銷和供應鏈開始,不要先改企業的生產控制環節。王晨說:“我建議中小企業先不要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生產環節和研發環節,這些東西是最燒錢而見效最慢的,可能比較快的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營銷和供應鏈上,對它來講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快速見效。這一部分東西不是很復雜,跟工業基底結合又很弱,這些環節先作為入手點,其實可能比我們從制造環節和研發環節入手會好得多和快速見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