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清退“僵尸企業”考驗改革魄力
2015-12-17 08:54:00 來源:央廣網
作者丨劉霖聰
最近一段時間,來自高層關于清理“僵尸企業”的聲音格外頻繁。先是上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提出,要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后又,李克強總理在本月初的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對“僵尸企業”“絕對過剩產能”狠下刀子。
密集的聲音正在傳遞出強勁信號,那就是“僵尸企業”大限已至。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算是“僵尸企業”?業內認為,“僵尸企業”指的是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但難以順利退出的企業。目前,在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僵尸企業”相對集中。企業規模較大、產品附加值較低、行業產能過剩,是“僵尸企業”的共同特征。
我們都知道,“僵尸”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被演繹成害人奪命之物。同樣,一個企業帶有“僵尸”的特征,對市場來說,也附帶著很多危險因素。
首先,僵尸企業占用各類資源卻不產生與之匹配的效益,企業有名無實,特別是一些僵尸國企長期靠政府“輸血”來維持,長年依賴借貸發放工資,耗費了國家大量資金,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大大降低。
危害最常被提及的是銀行不良貸款的增加,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9個季度上升,反映出僵尸企業問題日益嚴重。
另一方面,僵尸企業大多是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這些國企牽涉眾多的從業者與家庭,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地方政府只能繼續輸血,給予企業補貼。使得“僵尸企業”陷入了“死不了、活不好”的怪圈。不僅拖累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更是占用著大量的經濟資源,延緩改革的推進。
僵尸企業不除,經濟風險在所難免。但清理“僵尸企業”又有太多歷史問題,涉及復雜的利益博弈,從某種意義上講,清理“僵尸企業”必須壯士斷腕,觸及痛點。能否扎實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改革魄力和責任擔當。
清理“僵尸企業”,地方和部門決不能懶政惰政、求穩怕亂,決不能再繼續抓住既得利益、局部利益不放。只有把清理“僵尸企業”納入到改革框架下,放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責任使命中去,才能盤活社會優質資源,促進經濟健康增長。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新趨勢。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實際上正是化解產能過剩、深化國企改革的一個突破口,目標在于提質增效升級。這也正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環節。
編輯:張喬
關鍵詞:僵尸企業;改革
A股市場上的僵尸企業正面臨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11月4日和11月18日,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都提出,要加快推進“僵尸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中央財辦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鶴近期調研時強調,“要加大淘汰僵尸企業力度,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2015-11-21 17:40:00
什么是“僵尸企業”?是指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跟那些因為“問題資產”陷入困境、但往往能很快起死回生的企業相比,“僵尸企業”的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一旦放棄對僵尸企業的救助,社會局面可能更糟。這樣的“僵尸企業”該怎么處理呢?
2015-09-21 11:54:00
2014-11-24 07:59: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