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6月25日長春消息(記者覃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即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這必將成為中醫藥發展的里程碑。昨天(6月24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黃璐琦院士在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上指出,當代中醫藥的主旋律就是創新和發展,近幾年中醫中藥標準不斷提升,已經開始引領中醫藥走向世界。
黃璐琦院士說,“整個中藥材產業現在的發展狀態,跟國家的經濟發展相一致,即增長速度從過去20%多,逐步下降到2015年的5.69%,中藥飲片從過去接近27%,下降到2015年不到8%,同樣面臨著一個結構調整及增速的換擋期。”
如何做好這個時期的中醫藥產業?黃璐琦院士認為,要牢牢抓住中藥材中大品種這一中成藥工業發展的核心引擎。據統計,目前醫保目錄中收載的216個心腦血管用藥,銷售額前30個品種,占到216個品種的銷售額的84%,也就是說超過八成銷售額來自于前30個品種。
要弘揚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必須要有物質基礎,首先必須對中藥材資源摸底。為此,從2010年11月11日開始,他領導的科研團隊對全國922個縣開展中藥資源普查,目前已經獲得1.3萬多種藥用植物的種類信息,匯集整理了15萬份標本實物,發現了新種49個,出版專著29部。
“現在,我們在全國20個省區建立了28個種苗繁育基地,對120種中藥材進行了種子種苗的研究,并且建立了28個省級中心和65個監測站,對160種中藥材的產量、質量、流通量以及蘊藏量進行監測預警。吉林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域中藥資源普查全覆蓋,資源普查,我們掌握了吉林省1564種中藥資源信息,并且制定了52個縣的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 黃璐琦院士介紹說,“由于中藥材產業是自然資源、勞動密集資源、資本密集資源和知識密集資源等四種資源的集約,涵蓋了農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倉儲業以及科技等諸多方面,產業鏈條長,綜合帶動效益大,事關三農,已經成為培育新型健康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扶貧的一個重要方向。”很多地方現在都把中藥材做為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比如,吉林就是中藥材產業大省,浙江是經濟發達省份,也提出了“浙八味”道地藥材發展規劃,在云南省,以前農村主要經濟作物是煙草,現在三七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目前,黃璐琦院士的科研團隊一共支持建立了25個中藥現代科技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人參、三七、甘草、茯苓等中藥材大品種,而人參則是“重中之重”。據統計,銷售前一百位的中成藥的大品種中,人參排在第一位,一百個中成藥里,有17個中成藥用到了人參,所以人參是吉林中藥產業發展的引擎。截至到2015年,吉林省人參產值高達460億(包括人參食品、化妝品等開發)。
黃璐琦院士特別強調,要做大做強中醫藥產業,必須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建設。隨著《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頒布制定,與中醫、針灸、中藥、中西醫結合、中藥材診治診療相對應的五個全國標準技術委員會也相繼成立,這些都極大促進了整個中醫中藥標準的提升,從2015年的10項到2016年的52項,增幅很大。
黃璐琦院士透露,這些標準的確立,已經開始引領中醫藥走向世界。“比如說丹參、三七、靈芝等9個品種27個質量標準已經被《美國藥典》正式采納。99個中醫藥品種正在接受《美國藥典》的復核與審定,還有5種中藥被收入了美國上次補充的法典。而在《歐盟藥典》中有5個品種被收納。以王英平研究員為首科研團隊還成功利用地ISO平臺,制定了人參種子種苗的國際標準。此外,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針灸針的國際標準也已經建立起來。” 黃璐琦院士說,“這些原料藥進入相應國家的藥典以及國際標準的制定,實際上為以后中醫藥的進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