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5月25日消息(記者劉湛)今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將頒布施行。這部法律對于重慶貽青中醫院院長王貽青來說意義非凡:雖然她祖傳的靶位定向體液治療法,讓成千上萬的患者擺脫了病痛的折磨,但醫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患者欠費、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等問題,《中醫藥法》中都作出了回應。她興奮地告訴記者:“中醫藥事業大發展的春天就要來了!”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通信學院醫院從醫三十年退休后,王貽青和丈夫在重慶歌樂山林園創辦了貽青醫院。在這家沙坪壩區批準成立的首家民營中醫院三樓一底的大樓里,52個床位住得慢慢當當。這些患者往往由骨傷、軟組織感染的急性期轉入慢性期,對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有這些頑疾的患者,很多大醫院都不愿接收。
記者在二樓一間病房見到了臥床治療的四川萬源市某中學的高材生小施(化名)。小施的父親介紹:兒子初中升高中模擬成績在全年級排第一名,去年7月患上了腦膜炎,輾轉了三家醫院后,在成都一所大醫院治好了腦膜炎。但由于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神經損傷,下肢癱瘓,屁股大面積潰爛,重慶和成都的大醫院都不愿接收。正當他準備放棄時,經過朋友推薦,他帶兒子找到了重慶貽青醫院。“他們用中藥制劑治療,沒有副作用,我兒子的屁股已經長出新肉了。”小施的父親興奮地說。
在另一間病房,76歲的羅阿姨說,十多年前自己宰雞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宰斷,到好多家骨科醫院都沒治好,因為傷到了神經,手指痛得想跳樓。后來聽朋友說王貽青醫生有祖傳秘方,就到歌樂山找她。沒想到,王醫生只用了三副中藥,750元就徹底治好了,到現在也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
上個月,羅阿姨得知在成都的女兒去新西南旅游摔裂了半月板,準備去骨科醫院做手術,立即叫女兒到重慶貽青醫院來治療,現在羅阿姨的女兒已經可以下地走路了。“不打針,不輸液,沒有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小。加上王醫生為人和善,收費不貴,我們相信她。”羅阿姨說。
王貽青告訴記者,針對骨髓炎、骨結核、褥瘡、組織潰爛、糖尿病足等多種肌骨感染性疾病,醫院采取的是祖傳的靶位區透皮與提引式雙向功能治療方法,這種中藥外用,內病外治的方法,講究的是利用皮膚的代謝、吸收、調節、排泄等多種復雜的生理功能,不傷害肌體和患部,徹底解決了細菌耐藥和反復手術治療的醫學難題。
貽青醫院的治療方法得到了當地主管部門的認可。重慶市沙坪壩區衛計委副主任陳華告訴記者,衛計委曾組織專家對貽青醫院進行過評估,認為其中醫特色突出,患者感染控制規范,祖傳秘方對肌骨感染治療效果明顯,信譽度較高,多次被評為全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王貽青的專著《王氏體液骨療 慢性肌骨感染靶位透皮論治600講》,不久前也由重慶出版集團公開出版發行。
盡管得到了患者和主管部門肯定,但醫院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卻一直存在。據王貽青介紹,醫院建立以來,總共投入上千萬元,這些錢全是東拼西湊借來的和滾動發展掙來的,國家幾乎沒有投入;由于患者大多是各大醫院不愿接收的弱勢群體,醫院的藥物也沒納入醫保,治好病后欠費現象普遍;由于每天都要面對膿腫、潰爛的傷口,盡管收入比三甲醫院還高,醫生流失現象普遍,其中有個護士長連續嘔吐了一個星期,無奈還是離開了。
王貽青說,再過一個多月,中醫藥法就要實施了,有法律撐腰,我們遇到的困難是能夠克服和解決的。比如,這部法律明確了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扶持有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發展;確定中醫醫療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標準,體現中醫醫療服務成本和專業技術價值;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藥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和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加大對中醫藥科學研究和傳承創新的支持力度,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和應用等等。我相信,這部法律的實施,將成為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