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鑒寶機構 制假、售假、拍假成為鏈條
2015-01-11 17:50:00 來源: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財經1月1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近年來,喜歡收藏的朋友越來越多,由此衍生的古玩鑒定機構、鑒寶類電視節目也越來越火。很多藏友都做著一夜暴富的夢,拿著自己的藏品去鑒定,開具證書,然后找拍賣公司拍賣,期待“瞎貓碰上死耗子,萬一拍出去了,就能大大賺上一筆。”不曾想古玩造假、售假、拍假之風也愈演愈烈,不知情的藏家中招的比比皆是。畢竟古玩不同于普通商品,消費者一旦購買古玩后發生消費糾紛,維權非常難。
本周,我們節目報道了安徽的楊先生等多位消費者的遭遇,反映拍賣公司對自己的藏品開價不菲,他們征集的拍品種類也是五花八門,瓷器、書畫、文玩雜項,無所不包。但共同點只有一個:拍賣前需要收取一筆費用。
其實,現在這樣的事情很多,比如,消費者花一百元購買的地攤貨,經專家掌眼后,搖身變為價值15萬元的“晚清精品瓷器”;花5塊錢買來的工藝品被鑒定是“翡翠”……但你想拿出來拍賣?得先交1萬多的“展示費”,或者是境外3萬元的“通關費”。
有人說,近年來,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很高,成為最火的投資領域之一。由此衍生出來的古玩鑒定機構、鑒寶類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但是鑒定出來的結果真實性有多大,這是很多人都質疑的。
有一位藏家跟我們記者說,幾乎所有的拍賣會,附印在拍賣圖冊上的拍賣須知都會注明,拍賣公司在盡自己能力后,不會對拍品的真假負責。
一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他所知道的一家本地拍賣公司,一次上拍藏品多達2000件,就以這家公司收取的單件最低“相關費用”1000元來計算,一次拍賣會下來,即使沒有拍出一件拍品,也有一筆龐大的收入。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們的記者拿著在地攤上花100元買來的一口小瓷盆,來到武漢“古今通寶”公司一探究竟。沒想到,這口不起眼的小瓷盆竟被專家估價15萬。這家公司工作人員稱,想要成功“拍賣”,先得交納一筆費用。
像這樣,鑒定公司步步設局,引君入甕。缺少古玩知識的消費者,很難鑒別一件古玩的價格是否合理。
制假、售假、拍假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鏈條,而在這個鏈條中,“專家鑒定”成為十分關鍵的一環。目前的現實是,光環籠罩下的專家已越來越不被人信任。記者在暗訪時發現,拍賣公司聲稱所邀請的鑒定專家都是具備鑒定資質的名家。但據記者調查,他們所謂的專家都是在全國各地“趕場”的專家,除了少部分“有頭有臉”外,大多并不知名。
我們在這也呼吁一下,針對古玩類特殊商品,國家應該制定專業的評價標準、評價體系和評價程序,建立一套嚴格的規定、完善的體系,使古玩市場朝著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張立棟、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鄭傳鍇對此進行解讀。
鄭傳鍇表示,我覺得投資者做這樣的投資第一重要的是知識,第二個應該是心態,所以消費者在從事這個投資的時候,真的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到底懂多少。
實際上國內所謂的專家更多是靠職稱來唬人的,我國鑒定師方面是沒有明確行政許可的,只是在鑒定機構上一個登記,實際上我們講的這些專家,我給大家一些提示,所有電視能看到的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全部都是副研究員以下職稱的,正研究員應該是沒有上過電視的。
正研究員為另外一部分人服務,我們大家在看電視的時候,更多的抱著娛樂的心態。不要過分的相信專家的。真正能拿出非常有價值的評估報道的分析師往往都去做私募了,其實這個道理都差不多。
張立棟:比如像我們這期案例拍賣公司騙錢,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對藏品真假來進行鑒定,相對來說舉證的難度要小更多,更多的是要證明它存在非法占有的故意,虛構了某項事實,使我陷錯誤的認識。
編輯:馬繼鵬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