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和遠方”珠聯璧合
——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紀實之二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4月8日,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人們感嘆:“詩和遠方終于在一起了!”其實,在“敢為天下先”的湖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正在通過各種形式實踐著,使錦繡瀟湘愈發多姿多彩,妖嬈多嬌。
最早牽手:世遺引領紅色示范
時間回溯到2010年10月23日。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張家界,文化部、國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節。第一次,由張家界的億萬峰林作證,文化和旅游牽手飛向夢想。第一次,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對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作出顯著貢獻的文化與藝術作品頒發了“文化旅游發展貢獻獎”。第一次,湖南獻上11張文化旅游名片:炎帝陵、舜帝陵、岳麓書院、 岳陽樓、韶山、南岳、長沙、鳳凰、洪江古商城、湖南省博物館、張家界。
早在2004年,湖南就率先讓紅色旅游和文化緊密結合,舉辦了首屆中國(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每年一屆。紅色旅游文化節成了全國響當當的品牌節會,讓“錦繡瀟湘偉人故里”享譽全國,并充分發揮了紅色旅游脫貧致富、革命傳統教育等綜合功能。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領頭雁”。2013年至2017年,省財政向13個文化旅游產業重點縣下撥扶持資金21.9億元,使這13個縣的文化旅游產業保持20%以上的強勁增長勢頭,旅游總收入在GDP總量中的比重達40%以上。
緊密融合:文化重生旅游升級
文化吸引游客,旅游讓文化重生。2011年5月19日,我國首個“中國旅游日”,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資源保護開發正式啟動。幾年過去,由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組建的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對古商城建筑修繕、保護,文化挖掘、提升,原被歷史遺忘的“中國第一古商城”重獲新生,成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范。
文旅融合,腳步鏗鏘。
2017年3月,省發改委宣布首批將重點建設30個文化旅游項目。
2017年7月,炭河古城在寧鄉重生,它和大型歌舞《炭河千古情》講述湖南青銅文化。2017年8月,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人們在這里欣賞世界上最大的“芙蓉花”建筑和高雅的藝術演出。2017年9月,閉園改造的桃花源景區正式開園,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盡顯桃源夢境。2017年11月28日,湖南省博物館新館開放,新陳列、新展區、高科技讓燦爛的湖湘文化一個下午就涌進1.3萬名參觀者。
文旅融合,旅游升級。
湘西大山里的老司城遺址正努力升級成世界文化遺產公園。4月30日,陶瓷文化旅游中心醴陵瓷谷的二期工程,中國陶瓷谷瓷器口文化街開街,千年瓷城醴陵,一街盡覽。進入夏天,投資90億元的美麗中國·長沙文化產業示范園第一期“東方神畫”主題園即將開園。
一批批文化旅游項目讓燦爛久遠的湖湘文化重放異彩,并通過游客的傳播,輸出了“錦繡瀟湘”品牌,擴大了湖湘文化的影響力。
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優質體驗
旅游從觀光到休閑,從門票經濟到體驗經濟,從單一景區到全域旅游,文旅的深度融合,為人們貢獻了更多有內涵的旅游目的地。
2015年深圳文博會上,12個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通過高科技手段亮相,關注者眾。至今年,省旅發委和省文化產業改革發展辦公室已創建推出四批共62個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為游客提供了旅游新選擇。
2017年深圳文博會上,大湘西13條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全省500個特色旅游村中的精品,包括十八洞村的旅游精準扶貧再次展現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碩果。近年來,大湘西、大湘東、環洞庭湖文化旅游的項目建設、線路推廣一波接一波,為湖南省旅游扶貧攻堅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文化先行,文化為魂”。雪峰山文化旅游成為湖南文旅深度融合一道亮麗風景。湖南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公司實控人陳黎明介紹,在開發雪峰山旅游過程中,短短三年時間,公司打造2個3A景區和1個4A景區,每年舉辦了農耕稻作文化、傳統臘八節、元宵百龍會等傳統文化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如今雪峰山游人趨之若鶩,成了異;鸨穆糜文康牡,今年五一小長假,游人就達15萬人次。
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文化和旅游走向深度融合。傳統村落、文物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文化場所建設納入旅游,游客的旅游體驗更豐富更有品質也更個性化。鼓文化節、山歌節、蘆笙節、盤王節等獨具湖湘民族特色的節日吸引游客一來再來;《天門狐仙》《煙雨張家界》《魅力湘西》《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精彩演藝節目讓游客住下來。2017年4月,首屆錦繡瀟湘鄉村文旅創客大獎賽開賽,同時,首屆湖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舉行頒獎典禮,優秀的文創產品延長了旅游產業鏈。
放眼望去,湖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正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記者易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