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潭25公里農旅環線處處皆景,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通訊員 吳述明 劉藝文
出天門城區,過漢北橋,10來分鐘就到黃潭鎮。荷沙公路兩旁,白色塑料大棚連排成片,各色采摘園應接不暇。
近年來,依托特色瓜果采摘,黃潭鎮每年吸引逾十萬游客,但“采摘游”較為單一、受制季節,游客停留時間短。
如何從“引客”升級為“留客”?今年,黃潭鎮創新探索:打造25公里農旅產業融合循環線。
“一日游”新體驗
在荷沙公路與新火線交叉路口,黃潭鎮農旅文化游覽展示板分外醒目,提示這里就是循環線入口。驅車駛入,寬6米的“四好農村路”如黑色緞帶鑲入村莊,路肩時而綠意盎然,時而野花簇擁,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鎮黨委副書記陳為介紹,近年來,該鎮投資500多萬元新建元春橋及其連接線,25公里環線得以暢通。同時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對循環線所涉通村公路進行拓寬、刷黑、綠化,旅游交通環境大為改善。
3月舉辦的黃潭米粉文化美食節暨第六屆鄉村文化旅游節上,該鎮正式推出25公里環線游。環線以荷沙公路為主軸,徐馬灣村、水府廟村、萬場村等8個村為節點,串聯鎮區1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4個文化景點。“品黃潭米粉、拾元春文化、賞三軍菊花、憶知青歲月”的“一日游”套餐讓游客耳目一新。
知青農場里,月季花含苞欲放,紅色小火車在鄉間鳴笛穿行,親子廣場不時傳出歡聲笑語,生態餐飲園菜香四溢。
“農場每年都會推出新游玩項目,像月季迷宮、自助燒烤、網紅秋千等,保持游客新鮮感。”農場負責人姚蓉介紹,清明小長假農場游客接待量達到3.5萬人左右。
19個生態產業園實現四季采摘
4月12日,群星澤龍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內,千禧果正鉚足勁生長。不時有二三游客進來采摘,理事長鐘儒鵬頗為自豪地說:“因為成熟的不多,我都沒開始宣傳,已經有不少人趕來嘗鮮。”
創業之初,鐘儒鵬從氣象部門找來天門近30年的氣象資料,請專家對溫度、濕度、雨量等綜合分析,為種植千禧果作足準備。該合作社流轉土地310畝,建有鋼構大棚516個,種植各類蔬果,主打千禧果和網紋瓜。
千禧果是無限生長型品種,果實可以長10層、2.5米高。“我們把生長控制在7層左右,確保果實質量。”每年,鐘儒鵬還將收入的4%到10%,用來更新換代,確保自家品種“獨領風騷”。
千禧果畝產平均能達到1.5萬斤以上,吸引武漢、荊門、荊州等地游客前來采摘。商品果外銷武漢、荊州等地大型農貿市場,供不應求。去年,合作社實現銷售1600多萬元,帶動周邊40多名村民就業,年均增收3萬到4萬元。
位于徐馬灣村的大順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草莓采收季進入尾聲。老板王吉介紹,合作社占地25畝,有30個大棚,專門種植草莓,今年銷售收入在70萬元左右,其中,采摘收入占比20%。“旅游發展勢頭好,我們搞特色種植也更有信心。”
沿循環線邊走邊看,三軍菊花、萬紫千紅葡萄園、無花果采摘園等星羅棋布。春有草莓、桑葚;夏有西瓜、葡萄;秋有火龍果、獼猴桃;冬有菊花及大棚果蔬……25公里環線內,可體驗四季采摘樂趣。
巧打“文化牌”
一碗粉絲細白、糊湯醇香的黃潭米粉對于黃潭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道美食,還蘊含了深厚人文情懷。
升級改造后的黃潭文化美食街,吸引老鄧家黃潭米粉旗艦店入駐,還有黃潭餅子等各式特色小吃。同時,專門建有黃潭米粉展示館。游客品嘗完美食,到展示館了解黃潭米粉的起源傳說,看一看制作黃潭米粉的工藝和帶著歲月印記的工具、器皿,別有一番風味。
不單單是美食文化,在25公里旅游循環線上,元春陵園、李人林將軍陵園、白龍寺革命紀念碑等本土文化景點讓人眼前一亮。
從“歡迎游客來”到“讓游客留下來”,打好“文化牌”必不可少。黃潭鎮機關干部周哲介紹,元春橋本為該鎮西河上一座生產橋,命名為“元春”,是為了紀念明末著名文學家、竟陵派創始人之一譚元春。元春橋附近還保存有元春陵園。據考證,譚元春本是天門岳口人,但他對黃潭鎮黃嘴村鳳凰嶺情有獨鐘,去世后遺囑埋骨于此。
文化浸潤其中,鄉村旅游變得豐富多元。“下一步將對譚元春陵園、李人林將軍陵園等文化景點進行修繕、改建,增加一些歷史陳列等,用心傳承本土文化,講好黃潭故事。”陳為說。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