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秘小土豆大真相
2015-01-13 15:08:00 來源:農民日報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什么是主糧?字面上理解,“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體的谷物類糧食”就是主糧,一個更形象的描述、更通俗的說法是“我們平常在家里面端在碗里、拿在手里吃的叫主糧,放在中間盤子里的都叫副食或者菜肴。”
近日,“馬鈴薯主糧化”成為一個新的熱詞,引發了眾多網友調侃:“馬鈴薯退出蔬菜界,地瓜不服”,“土豆已經是各大食堂的主菜了,要再成主糧,我們只能吃土豆飯配土豆菜了”……關注總是好的,不過,一些問題也需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澄清,編者為此請教專家學者,力圖還小土豆一個大真相。
鏈接
觀點:馬鈴薯變成主糧,意思是讓老百姓蒸土豆配炒土豆絲,飯后再來一包炸薯條。
點評:錯!
在內蒙古、甘肅等地,馬鈴薯本來就是傳統主食之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把馬鈴薯劃入“飯”的范圍;而在南方地區,要讓馬鈴薯取代米飯,確實讓人無法接受。
不過,馬鈴薯變成主糧,遠遠不是這個層面上的理解,實際上更多是通過食品加工技術,讓馬鈴薯由“盤子”跳到“碗里”;由“菜”變成“飯”。目前,我們已經成功開發了馬鈴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和面包等休閑食品,和我們常吃的用面粉制成的食品沒有明顯的口感差異。未來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吃到更多以馬鈴薯粉做成的饅頭、面條。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謝從華專門解釋到:馬鈴薯主食化,不是讓大家每人抱著一個土豆啃,按照武漢人的飲食習慣,也許在不久的以后看,大家就會吃到土豆熱干面。一般人吃土豆粉與面粉混合做成的面包,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完全吃不出來是馬鈴薯做的。
觀點:馬鈴薯做主食到底行不行啊?饅頭米飯當了那么多年主食,吃馬鈴薯不頂餓。
點評:錯!
馬鈴薯能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成分,幾乎兼有糧食、果蔬里所有營養成分,被譽為人類的“第二面包”。馬鈴薯食用后有很好的飽腹感,十分耐餓。研究表明,馬鈴薯不但利于改善膳食結構,而且還能增強體質健康。
其一,營養豐富全面。馬鈴薯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全部七大類營養物質,賴氨酸含量遠高過小麥和稻米,還有小麥和稻米中都沒有的胡蘿卜素。
其二,結構有益健康。馬鈴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品質高,氨基酸構成接近于大豆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預防消化系統某些疾病;熱量低,每百克只有77千卡熱量,遠低于小麥的317千卡/百克、大米的346千卡/百克。而且,馬鈴薯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含量相當于胡蘿卜的2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
觀點:馬鈴薯主糧化,是在為轉基因馬鈴薯開路。點評:錯!
轉基因品種食物的安全性問題,在其它作物上一直爭論不休,但是,現有馬鈴薯新品種均為常規品種,所以不存在安全性爭議的問題,小土豆盡可放心食用。
觀點:馬鈴薯主糧化是大好事啊,主糧化之后消費量就會增加,消費量大了,賣種薯收入也會提高。
點評:對!
這是山東省滕州市界河鎮泓安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修海的話,農民說是“大好事”就是“大好事”!
不過,安修海現在還盼著馬鈴薯主糧化之后能從國家層面出臺一些補貼和支持政策。像他們合作社,不僅在本地種植,也在內蒙古流轉了土地。但是在內蒙古種植馬鈴薯享受不到當地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他們為了享受農機補貼政策,提高機械化水平,都是在本地買了農機然后運到內蒙古去的,他希望以后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觀點:支持馬鈴薯“逆襲”躋身主糧。在我國這樣一個缺水的國家,種馬鈴薯可以節水。
點評:對!
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從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區域都能種植馬鈴薯,特別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擴種馬鈴薯潛力很大。
更為可期的是,依靠科技馬鈴薯提高單產的潛力很大。據專家分析,馬鈴薯理論畝產可達8噸,而目前我國平均只有1噸多一點。以當前的技術水平,集成推廣高產高效、可持續的技術模式,完全可以把馬鈴薯畝產提高到2噸。
從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角度來看,馬鈴薯生長需水少,其最低蒸騰系數只有350,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這使它可能成為雨養農業的一種主推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谷物類作物生長發育困難,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今年,農業部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完全雨養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達到1.8噸。
編輯:牛閃閃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