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陽市十四中一名學生的秋期寒假通知書
1954年
1937年新野縣立初級中學初一學生田守信的寒假通知書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昨日,南陽市皇糧國稅博物館,記者看到了該館珍藏的兩個時代的中學假期通知書,而與今天的寒假通知書比較,內容有天壤之別。相比之下,現在孩子的學業并不比過去的重,幸福指數也比過去的孩子高很多。
通知書里的初中生課程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1937年:17門課,開始學英語,有門課叫“童子軍”1954年:數學課細化為算術、代數、幾何,還學人體解剖
第一份寒假通知書的年份是1937年,距今已有80年。該通知書是當年新野縣立初級中學初一學生田守信的。
該通知書顯示,一個中學生要修17門功課,即公民、衛生、國語、英語、數學、植物、歷史、地理、體育、童子軍、勞作、美術、音樂、化學、教學概論、農業、動物。其中,初一學生田守信要學習14門,而學業成績采用百分制。
學業成績九十五分以上者為超等,八十五分以上者為甲等,七十五分以上者為乙等,六十五分以上者為丙等,六十分以上者為丁等,六十分以下者為戊等,戊等為不及格。
其中一門叫童子軍的課程很是陌生。經了解,原來童子軍屬于青少年運動組織。童子軍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治性的、非軍事性的、非政府性的、非營利性的青少年運動組織,有點像有些地方的少年軍校。
南陽教師金小貝說,1937年的初中生都開始學習英語了,說明當時社會已經相當開放。而“公民、衛生、植物、勞作、農業、動物”等十七門課程的開設,說明當時的素質教育已經不亞于今天。
相比之下,1954年就讀于南陽市第一初級中學的馮克皋的課程有明顯減少。該生的通知書顯示,當時的初中學科分政治常識、語文、算術、代數、幾何、地理、歷史、植物、化學、物理、人體解剖學、外國語、音樂、圖畫、體育等十五科。其中,初一9門課,初二11門課。采取的是5分制,5分為滿分,3分為及格。
學業最少的當屬現在的孩子,據一份南陽市14中的一位姓范的學生2016年秋期寒假作業顯示,該生學科為7門,即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
通知書里的初中寒假作業
1937年:沒布置1954年:復習、與當地政府結合適當做好宣傳工作
1937年田守信讀初一時的寒假通知書,并未發現學校在假期布置“假期作業”。
收藏者謝總喆分析,或許80年前學生假期沒有作業,學生可以無憂無慮、快快樂樂過一個寒假假期。但也有人認為,通知書沒有布置作業,并不一定說明老師沒有布置,因為溫故知新是歷來教學的基本要求。
田守信的通知書上的“注意事項”也很有時代特征,如開學日期要求:本校準予二月十八日開學,倘因故不能到校時由家長先期來函說明,無故不到者,三日記過一次;五日記過二次;逾七日除名。
再如繳費要求:下期來校時應先交學費三元(師范部免收),講義費二元(盈還虧補),體育費五角方得注冊授課。伙食費每月約需四元,書籍費約四元,雜費約五元,每人每學期共需約三十五元,祈貴家長酌量按時供給,以免有浪費情形。
對于請假要求也很嚴厲:本校為注重學生學業起見,除重病或其他要事經家長來信證明方準離校外,余概不準請假。望貴家長對于學生一切應用物品按時寄送,以免借故請假。
1954年初一學生馮克皋的寒假通知書則顯示:“應根據個人情況假期中做好功課復習”,“在放寒假期內與當地政府結合適當做好宣傳工作”。
收藏者謝總喆說,通知書中的宣傳工作主要是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當時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正處在百廢俱興全面建設時期,全民熱情極高,中學生寒假適當做些宣傳工作更有利于健康成長。
其他注意事項則有:1.應準備雜費(包括燈油、茶水、體育等費);2.書作費(包括課本、作業、音樂講義等)并攜帶半月以上伙食費;3.衣服、被褥鋪平,在假期中必須拆洗干凈;4.住宿生盡可能準備白色或其他顏色鋪單一條,并準備席子和床墊(編者注:床墊為篙筅,一種墊在席子下面、用麥秸稈編制的墊子);5.住宿生開學一周內必備齊一巾、一盆、一刷、一牙缸。
《2016年秋期(南陽市)十四中學寒假致家長的一封信》則分學習篇、安全篇、生活篇。
學習篇要求: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寒假作業,每天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國內國外大事,收看各種新聞節目;加強安全和時事學習,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務:一、二年級,制作一份“愛勞動、愛學習、愛國家”的手抄報;三、四年級制作一份“安全知識我知道”手抄報;五、六年級制作一份“法制在我心中”手抄報;七年級制作一份“我的中國夢”手抄報;八年級寫一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筑中國夢”主題作文。
安全篇分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活動安全、網絡安全、自我保護等內容。其中的網絡安全要求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學習、不癡迷網絡,不癡迷游戲等內容。”
生活篇則建議: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制訂合理的生活、學習時間表,建議帶孩子到工作崗位上去體會勞動的艱辛,讓孩子做家長做的事情。
80年前的時代烙印
初中生不準結婚,不準與纏足女子訂婚
1937年田守信讀初一時的寒假通知書中最后一項“備考”要求:初中生禁止完婚;家庭如有特殊情形需要子弟完婚者,年齡必須在十八歲以上,以免早婚之害;本校學生不準與纏足女子訂婚。
謝總喆說,民國之前的社會,中國婚姻為一夫多妻制,結婚年齡有點隨心所欲,有童養媳現象。婦女以纏足為美,三寸金蓮也是男人所愛。但民國建立后廢除了婦女纏足這一陋習,也提倡一夫一妻制,甚至對結婚年齡也有所限制。當時讀初中者不少年歲偏大,且還有不少不到婚齡時間就進行結婚者,學校對此要求,一是適應當時形勢,二是利于學生學習和成才、成人。
1990年,國家教委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在校學習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退學手續的學生,作退學處理;被退學的學生,均不得申請復學。
2002年12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瞿振元明確提出:大學生可否結婚應由高校說了算,但前提是學校的規定不得與國家法律相沖突。
2005年9月開始,教育部取消對大學生結婚的限制。記者郭啟朝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