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走進定興縣城西北部,只見雪松、法桐、白蠟等130多種樹木郁郁蔥蔥,兩萬畝規模的林地綿延數公里。以此為依托的定興縣森林生態公園項目正在加快實施。該項目采取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的模式,總計吸引了11家綠化企業參與建設,成為保定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造林綠化的一個典范。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造林的原則,保定市大力實施“綠滿太行”攻堅行動,在重點工程上精準發力,推進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建設和白洋淀全流域綠化,為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和支撐。自2014年以來,全市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56.5萬畝。其中,香港正道森林、天津創世、長白森工等630家大型綠化企業和造林大戶的造林面積占全市造林總面積的65%。
堅持規劃引導。根據全市地域特點和資源分布,保定規劃實施了西部太行山區水源涵養工程、環北京和環雄安新區綠美廊道工程、白洋淀上游水系及河流兩側防護林網工程、以森林公園和環城林帶為重點的城鎮森林體系工程、白洋淀上游水系和大中型水庫上下游等區域濕地修復工程、淺山丘陵區林果產業基地工程等六大工程,打造深遠山區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生態林帶、淺山丘陵高效經濟林帶、綠色廊道生態景觀林帶、平原農田防護林網交織而成的“三帶一網”生態格局。
創新融資機制,破解投入難題。該市通過“向上爭、財政擠、整合用、銀行貸、社會引”的方式,多方籌措造林資金。三年來,市、縣兩級財政用于造林綠化的投入達12.19億元,并積極爭取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家、省造林項目,實現了三北防護林項目區覆蓋所有平原縣。同時,將林業、水利、國土、扶貧等部門的相關資金捆綁使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化造林機制改革,激發企業、大戶參與造林的積極性,累計撬動社會資金26.5億元,占造林綠化總投入的68.5%。
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破解用地難題。該市大力推行工程化造林,積極鼓勵企業流轉土地、個人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解決造林用地難題,并采取合理補償和土地“反租倒包”相結合的辦法,探索出了8種土地流轉方式。其中,高碑店、徐水等經濟實力較好的平原縣(市、區)采取“政府流轉、企業綠化”方式,由政府主導,將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再發包給公司和大戶,并簽訂綠化合同,由企業負責綠化和管護;易縣、淶源等山區縣采取政府供苗、工程隊造林的方式,吸引綠化企業和大戶主動流轉林地,擴大造林規模。據統計,3年來,全市共流轉土地約55萬畝,占造林總面積的35%,實現了“政府要綠、農民得利”。
創新造林模式,破解造林主體弱難題。該市堅持政府搭臺、市場主體唱戲的原則,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造林綠化中來。同時,實行三級責任聯動機制,規范造林綠化合同,落實造林主體,確定管護范圍,責權一體,做到層層有責任,處處重管護,保障造林成效。全國園林建設界領軍企業廣東棕櫚園林和江蘇東珠景觀兩家公司,分別與市里簽署了生態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易縣地產商轉型成立綠澤農林果科技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開發山場,建設了高標準林業園區;筑邦公司參與實施了該市高鐵沿線景觀綠化工程,用以打造郊野園林。大公司的引入和知名造林企業的參與,實現了造林主體由政府、農戶向社會多元化轉型,推動了全市綠化向高端化、景觀化邁進。
實行“三個結合”,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生態屏障建設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在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困難的西部深遠山區,采用封造結合、喬灌結合的方式,集中投入,連片開發,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景觀林,逐步建設保定及雄安新區的第一道生態屏障;在淺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區,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擴大優質核桃、紅棗、蘋果、甜柿等經濟林種植規模,逐步實現百萬畝經濟林產業帶建設,打造第二道生態屏障;以貫穿保定市域的高速、高鐵、國道為骨架,加快通道綠化,形成第三道生態屏障。二是造林綠化與大氣污染防治相結合。以大規模造林增綠提升城鄉空氣質量,構筑大氣污染生態防護屏障。三是生態建設與扶貧攻堅相結合,把發展林業作為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林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脫貧。
截至目前,保定市森林覆蓋率已由2013年的23.8%提高到28.2%,有林地面積增加到884萬畝,森林活林木蓄積量達到1300萬立方米;完成廊道綠化840公里,綠化面積12.6萬畝,貫穿境域的京昆、京港澳、榮烏、大廣等多條高速綠化實現貫通,京石高鐵綠色廊道建設初具效果;西部水源涵養林和經濟林基地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完成水源林建設47.5萬畝,新發展優質果品基地27.4萬畝,新建林業園區20余個,全市4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林果苗木產業占到了46%,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綠色增長極。(記者林鳳斌 通訊員賈同溫 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