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灣區行”活動走進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央廣網廣州12月18日消息(見習記者 黃璐璐 記者郭翔宇、官文清)“3、2、1,開始焊接……”12月14日,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兩名剛剛從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上獲得優異成績的焊接項目選手卻在這里走上的新的“賽場”,而對手也從年齡相仿、來自全國各地技工院校的學子,變成了深中通道東人工島鋼筋加工配送中心的“老師傅”。
  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執委會共同主辦的“大國工匠灣區行”活動之“大國工匠走進超級工程”的其中一個場景。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來自電工、混凝土建筑、焊接、機電一體化等比賽項目的多位“技能國手”用腳步丈量“超級工程”,感受大灣區發展速度。
  與此同時,他們還與“超級工程”的一線工程師、產業工人近距離切磋交流,拼匠心,找差距。
 
  “技能國手”遇上“超級工人”
 

“技能國手”與一線產業工人進行焊接比拼。(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有技術、有本領,但由于時間太短,場地生疏,國賽選手的水平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深中通道東人工島的鋼筋加工配送中心,中國中鐵隧道局特級技師彭興強俯下身子,逐一仔細檢查國賽選手和一線工人現場比拼的“作品”后點評道。
 

中國中鐵隧道局特級技師彭興強向“技能國手”們介紹摩擦焊技術。(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選手的焊接表現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水平,但‘超級工程’需要過硬的技術作為保障,要想干好‘超級工程’的任務,還需要有工匠精神,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彭興強耐心向選手講解,選手們心服口服,當即轉身向“對手”請教起技術細節。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電工(國賽)項目冠軍獲得者鐘武劍說,“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像一些電機的參數設置是根據理論來設置的,但師傅跟我講,在現場的時候有可能會因為負載的加重,需要對參數進行調整。如果是30瓦的電機,它可能會增加一點,如果是50瓦的就會再往上遞增一點,這就是實際跟理論的區別。” 
 
  技術限制激發匠人技能突破
  如果說在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展示的是工匠們對細節的極致追求,那么深中通道沉管建設體現的則是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藍圖。
  從14日下午開始,珠江口風浪漸起,工程船已無法保證安全航行,原定從深圳水路直接前往深中通道桂山島沉管智慧工廠的行程不得不取消。為了窺見這一世界最寬沉管管節的真面目,選手們選擇從陸路跨越珠江東西兩岸,再乘坐穩定性較高的客輪,連夜奔赴位于珠海牛頭島的深中通道沉管智慧工廠。
 
“技能國手”們收到來自深中通道的榮譽offer。(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第一個感受就是大,沉管165米長、雙向8車道、47米寬這樣一個工程,在我來這里之前,我是無法想象它是怎么沉入海底形成一條隧道的”,來自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電工(國賽)項目的金牌獲得者鐘武劍感慨。
  該智慧工廠是在原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基礎上于2019年完成的智能化改造,操刀改造工作的正是目前主要負責深中通道22節沉管預制工作的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沉管預制班組,這支隊伍曾創造港珠澳大橋33節沉管滴水不漏的海底奇跡。
 

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副總工嵇廷向“技能國手”們講解。(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副總工嵇廷向“技能國手”們介紹時提到一段往事:
  自密實混凝土是深中通道沉管預制成敗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沉管的技術核心,但相關核心技術90%都被美國和日本掌握。沉管預制班組誠心前往日本學習,卻只被允許隔海一望且不能拍攝。
  回國后,班組團隊決定通過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歷時四年,團隊在積累了大量相關配合比數據,終于攻克了自密實混凝土配方,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這個故事,讓來到現場的“技能國手”們深受鼓舞。“回去之后,我覺得還是更應該要投入到技術的研發中去”,鐘武劍說。
  “深中通道是(設計)120年的使用壽命,現場整個澆筑的工藝,包括流程絕對是要求一絲不茍,對技術人才的創新要求比較高,也是利用深中通道這個平臺,盡可能地去培養更多專業性的產業工人。”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黨總支副書記劉圣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