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3月31日消息(記者 夏燕)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一連串90%的背后,深圳科技創新藏著怎么樣的“秘訣”?

  3月3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跟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進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媒體采風團,走進深圳大學、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后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探尋深圳科創崛起的“密碼”。
 
  厚植育才沃土
  1983年以前,深圳還是一片高校貧瘠之地;直到1983年深圳大學成立,這片土地才有了第一所本地高校。
 

1984年,深圳大學在全國率先實行學分制。(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深圳大學繼承了深圳改革創新的精神,成立之初便開創了多項教育先河,如率先實行教職工全員聘任制、率先實行學分制、成立全國第一家就業指導中心……
  同時,從建校之初招收212名學生,到如今擁有超過3.8萬名在校學生,深圳大學也以“深圳速度”,為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培養了大量人才。
  “深圳的每一棟高樓里都有我們深大的校友。”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表示,從深大畢業的學生,80%以上都會在粵港澳大灣區扎根落戶。
  作為一所與深圳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大學,深圳大學不斷加大在科研上的投入。數據顯示,2020年深圳大學科研總經費超過16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373項,立項數穩居廣東高校第2位。
 
深圳大學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我們(學校)的國際排名,平均下來每年進步100名。”李清泉指出,尤其是過去10年,深圳正在從高等教育洼地向高等教育高地轉變。
  他透露,目前深圳大學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劃,就是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類型,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面向全球攬才
  除了發展本地的高等教育,深圳還將目光轉向世界,力求在全球招攬科創人才,為深圳科技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早在2014年,深圳就成立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提供拎包入住、各種配套服務設施等,成為國際青年“創業夢”開始的地方。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作為夢工場的首批入駐企業之一,工匠社創始人兼CEO招俊健表示,從2017年商業化至今,營收翻了近30倍,其產品競技機器人已經遠銷國外,“70%是國內市場,還有30%是德國、日本等海外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478家,其中香港團隊220家,團隊總融資額超過23億元。
  而夢工廠只是深圳招攬科創人才的一個縮影,隨著深圳科技創新的推進,深圳還在不斷面向全球攬才。
  近日,《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行)》正式發布。其中就提出,重點認定科技創新人才,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打造完整人才梯隊、完善創新生態,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