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臺融合戲曲與舞蹈的節目《驚·鴻》登上網絡熱搜榜。

  近年來,這類“戲曲+互聯網”的探索還有很多。比如,網絡游戲《天涯明月刀》開發了京劇主題版本“曲韻芳華”,這既是跨藝術樣態的融合,也可以視為“票友”在互聯網上的一次華麗亮相。網絡京劇節目《瑜你臺上見》中,京劇演員王珮瑜以脫口秀的形式,將戲曲“講”給網友聽。各類聽書軟件,演繹戲曲名段、展示技藝“絕活”的視頻直播,“在線唱戲”APP,等等,層出不窮。傳統戲曲的美學品格、藝術精神和文化內涵在傳播創新中煥發了新魅力。

  戲曲是活在舞臺上的藝術,也是活在觀眾心中的藝術。無論是經典作品的流傳,還是名角大師的誕生,都離不開有效傳播。當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網民規模已達9.4億,戲曲的繁榮復興需要與互聯網發展同向而行、融合共進。在承擔藝術傳播、欣賞和交流作用的同時,互聯網已逐漸成為人們鞏固、拓展、提高藝術品位的橋梁。越來越多的戲曲愛好者活躍于網絡,更集中表達出當下觀眾對戲曲的態度和期待。以互聯網為基礎,搭建“新戲臺”,不是應對媒介變化的“權宜之計”,而是事關戲曲傳承發展的“發展大計”。

  “戲曲+互聯網”并非是削弱或取代戲曲的現場性,而是通過“轉譯”,使其更符合互聯網的“語法”。具體方式多種多樣,或在新的觀演空間和場景下對戲曲經典元素、精彩片段的再演繹,或是戲曲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也可能是依托現代媒介技術對戲曲藝術進行再包裝。成功“轉譯”的關鍵,不僅在于高超的“翻譯”技巧,更在于深刻吃透“原文”。因此,創新戲曲傳播,必須立足本體、守住邊界,符合戲曲的藝術特征、美學精神。否則,所謂“創新”,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搭建網絡“新戲臺”,是互聯網思維和戲曲藝術規律交融下的深刻變革,既要延續傳承戲曲的“老味道”,還要培養具有互聯網欣賞習慣和審美心理的“新戲迷”。這就要求戲曲工作者敏銳捕捉社會審美心理的新變化,既要警惕“信息繭房”造成的視野偏狹,也要防止趣味固化帶來的審美疲勞。通過一次次“破圈”傳播的探索實踐,構建網絡時代戲曲欣賞新空間,創造戲曲有效抵達觀眾的新場景。

  為此,必須細致分析受眾需求,關注他們喜歡看什么戲,以及他們喜歡怎樣看戲,找到戲曲與當代受眾藝術趣味和審美偏好有效對接的“端口”,激發當下觀眾特別是年輕人走近戲曲的興趣。不過,建立“端口”,只是創新戲曲傳播的第一步。戲曲傳播創新不能滿足于碎片化的呈現、話題式的熱度。時下戲曲傳播引發的一些“破圈”現象,值得點贊和鼓勵,但更應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延續和深化這種熱情,并將其真正轉化為推動戲曲創新創造的不竭動力。這是觀演關系的重構,既需要戲曲專業人士加盟和技術力量支持,也有賴于戲曲生態的良性發展。

  當視頻平臺上對“姹紫嫣紅”的在線吟唱,轉變為對藝術本體的特色和思想內涵的深刻理解,古老戲曲才能真正融入當代文化生活。當觀眾對戲曲的欣賞,從耳目驚艷轉變為心靈陶醉,感受到戲曲內蘊的中華美學精神,從中汲取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網絡“新戲臺”才能真正成為當代人共享的文化空間,成為既傳統又時尚的文化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