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因其悠久的發展歷史、獨特的氣度神韻和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體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新時代的戲曲,其傳統文化價值獲得社會極大的肯定,在探索和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當今,在媒介變革與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保護與傳承戲曲的任務顯得越發緊迫,亟須我們從新時代的視角,思考戲曲傳承發展的境遇與機遇,重組戲曲文化生態價值序列。

  創新是關于戲曲現代性的命題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源流之一,中國戲曲在廣闊的歷史流變中,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特征,以及異彩紛呈、具有強烈差異化的戲曲文化生態系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地方戲曲劇種的涌現,使戲曲藝術創作與展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全國各藝術種類創作中始終處于先列方陣。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戲曲發展勢態相較于上世紀70年代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經過復蘇期、上升期后,中國戲曲發展進入了平臺期和瓶頸期。作品創作、傳播創新、觀眾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呈現出個別點狀有亮點,全局受限沒有突破的狀態,特別是現象級的精品力作并不多見。

  當下最引發關注的是創新的問題。創新是關乎戲曲現代性的重要命題。對于戲曲來說,也惟有創新才能激活我們的想象力。那么,如何打破戲曲傳承發展的“第四堵墻”,走出溫帶區,尋找更具有時代氣息和促進生命更新的發展模式?

  新時代媒介變革的環境下,戲曲創作、演出形態和觀演模式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戲曲傳承呈現出動態的、不穩定的復雜局面。戲曲傳承中最重要的是戲曲本體的發展,即戲曲內部生態的建構與發展。戲曲內部生態包括戲曲的生產者、消費者及理論家圍繞人的元素生成的理論、范式、倫理,同時還包括以戲曲為媒介形成的觀演關系,以及以展演為核心的全部過程。在戲曲傳承呈現新變化的情況下,當下戲曲內部生態必須遵循整體優化、和諧共存的原則進行修復,既植根于歷史傳統,又連接當下實際,統籌所有相關要素,推動戲曲內部生態健康有序運行。

  內部生態發生改變了,創作與演出、理論與實踐、市場接受與藝術評價等諸多元素,在打破平衡與尋求新平衡之間,促使戲曲生產者在保留戲曲原有文學性和詩化表達等美學特征時,對程式化表演賦予更為鮮活的時代氣息;當代觀眾的現代藝術審美需求,使得戲曲觀演不再滿足于表演者的單向饋贈,互動性和沉浸式的觀演狀態成為現實;戲曲的多元發展突破了以往人才培養范式,使得交叉型人才培養成為剛需。戲曲創作與人才培養不僅要自覺扎根傳統,重視中國戲曲獨特表演體系,樹立戲曲文化自信,還需要與時代精神相切合,通過對全新藝術理論和藝術手段的學習,熟練掌握并運用各類創作與人才培養新方法,形成整合性創作與協同育人新模式,才能促進新生態和諧發展,獲得階段性成果。

  戲曲振興人是首要因素

  戲曲傳承發展不僅靠戲曲內部生態的核心要素,同時也受到戲曲外部生態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戲曲經過短暫的復蘇和發展后,在90年代出現了“全面的、深層次的、全行業的危機”,劇場劇團減少,許多劇種消失。目前,戲曲生態的外部環境也在修復的過程中。

  綜合內部和外部生態系統,戲曲要完美地呈現于舞臺上,需要編、導、演、服、化、道等提供諸多要素協同配合,概括起來首先是人的元素。對戲曲的振興需要對各類藝術人員進行培養,打造名家名角兒、名編劇、名經紀人等,構建科學的藝術人才結構,實現戲劇團藝術人員年輕化,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形成戲曲藝術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機制。戲曲傳承要將青少年培養作為生態系統后續發力的關鍵元素予以高度重視,一方面培養專業人才后備力量,另一方面培養起一大批有藝術品位的忠實觀眾群體,為戲曲傳承發展奠定人才基礎。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作為藝術教育的戲曲教育是對青少年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與內容。目前,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相對欠發達地區,戲曲教育都沒有進入中小學課表,多以社團活動或欣賞講座方式開展戲曲教育。應充分利用專業藝術院校“高參中”“高參小”等形式走進學校,讓孩子在學習戲曲的過程中成為戲曲傳承的小使者,他們是戲曲新生態中最為活躍、最具潛質的力量和元素。

  在媒介變革帶來的沖擊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戲曲傳承與發展必將面臨更多新的課題,并結合當下戲曲外部生態呈現出復雜而豐富的新圖景。對戲曲生態的再認識,將有助我們積極有效地將新老元素激活,使戲曲傳承與發展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