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之海外傳播,影視改編作品功不可沒。原因顯而易見,對于海外觀眾來說,與動輒幾百上千頁的文字相比,影視劇要好吸收多了。而且,在改編作品中,往往細枝末節被修剪、弱化,故事沖突更集中,因而也更易被接受。看完影視劇,若觀者仍意猶未盡,想再進一階,則可覓得原著細讀之。

  關于影視改編,不得不提近日一則大新聞:據CNN電視臺9月2日報道,《權力的游戲》主創將為美國著名流媒體網站Netflix打造英文版《三體》劇集項目。此項目可謂陣容豪華,除《權力的游戲》主創之外,《真愛如血》《利劍出鞘》甚至《星球大戰》團隊核心成員亦參與其中。不過,眾多讀者和觀眾還是對這個改編計劃持懷疑態度,究其原因,原著中那股濃濃的“中國味道”能否準確傳達將是個問題。

  說到準確傳達“原著味道”,不由讓人想到,當年金庸先生以一元錢將《笑傲江湖》賣給央視的佳話。當時金庸先生的條件是,央視要以拍《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態度來拍他的作品。的確,中國影視經典作品,央視版四大名著當算翹楚。當然,后來的央視版《笑傲江湖》確實也保持了央視經典一貫的高水準。其實,好作品的影視改編,由誰來拍不是關鍵,關鍵是拍攝者的態度和水平。不久前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雖然在技術層面上較國際科幻大制作尚有差距,但有更多西方媒體和觀眾看到此片所展現的中國人對于人類命運的憂慮與擔當,以及對于國際合作的重視,更有媒體如《Vice》雜志認為,此片一掃“西方超級英雄憑一人、一國之力拯救地球的俗套”,頗有新鮮之感。

  此次新聞的主角之一Netflix,近年來與許多非英語國家和地區在影視制作方面有過成功合作,但多是類似“服務外包”的形式。全部由美國人包攬、改編自非英語文化的項目則不多見。多年來,西方影視制作業對中國這座文化寶藏的挖掘可謂積極。近年來,《功夫熊貓》三部曲,AMC拍攝、吳彥祖主演的基于《西游記》故事的《深入惡土》,以及Netflix出品的《馬可·波羅》等,都算較有影響的中國題材作品。

  早年間BBC出品的《水滸傳》,亦算西方人翻拍中國故事的“典范”。主角林沖,不堪欺壓,一怒而起,反抗高俅暴政,后來越來越多的英雄好漢聚集到林沖身邊,嘯聚山林、打家劫舍。此劇實則亦為“外包”項目,由日本承制,又由制片人大衛·維爾負責,打造了適應西方觀眾的英文臺詞和配音,一時也算影響深遠。然而,以今日眼光觀之,劇中梁山泊好漢仿佛黑澤明的“七武士”附體,味道上實在難說正宗。這種經由日本“轉賣”給歐美國家的“中國文化產品”,其實頗有歷史淵源,試舉一例:當初,美國詩人龐德曾通過研究學者芬諾洛薩遺稿來“翻譯”中國文學篇章,而遺稿本身則是基于“日文”,這般“轉來轉去”,當然會“串味”。

  還好,近年來,歐美世界越來越重視從中國“一手”引進文化、影視作品。幾年前,《甄嬛傳》《白夜追兇》等劇賣給Netflix之時,還算是大新聞,如今,中國影視劇已大有攻占歐美流媒體之勢。打開Netflix,可以輕易找到《智取威虎山》《金陵十三釵》《何以笙簫默》等熱播影視劇目,而像Amazon Prime、HBO Max、Hulu等流媒體大平臺也都不乏中國影視劇的身影。

  當然,除了大平臺之外,還有一些比如DramaFever、Viki等更專注于亞洲影視節目的“小眾”網站,也頗受歐美觀眾青睞。不過,隨著流媒體巨頭對亞洲影視的重視,不少“小眾”網站或被兼并,或被迫關停——華納兄弟旗下的DramaFever便在2018年驟然關停。好在,不久之后的2019年10月,一個主營“小眾”內容的媒體公司Cinedigm,在其平臺CONtv開設了Bambu直播頻道,主打中國影視作品,可謂給渴盼中國影視的觀眾——特別是遭受DramaFever關停打擊的觀眾降下甘霖。Bambu頻道的目標觀眾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更重要的是,Bambu打破了過去歐美市場上中國片等于功夫片的套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在Bambu,觀眾可以看到歷史劇如《瑯琊榜》、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名著改編劇如《西游記》、喜劇如《夏洛特煩惱》、動作驚悚片如《拆彈專家》等等,可謂品類齊全。當然,像Bambu這樣的中西合作也是在艱難前行,特別是在當下美國政客竭力打壓所謂“中國影響”的政治環境里,能夠保守這片“陣地”,也算是頗有英雄氣概了。正如Cinedigm的CEO麥克格爾克所言,在當前政治環境下,推出這樣一個中國影視頻道的確艱難,“但這也更凸顯出我們這項事業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我們撇開政治,去和普通的中國人、美國人談,就會發現,其實中美人民彼此都對對方有極大的興趣,也都彼此尊重”。

  如果說流媒體的受眾群體多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則仍然偏好傳統的觀看模式:影院、電視和錄像帶。曾經的院線發行是中國影視走向國外的障礙,幸虧有錄像帶租賃業這味解藥,時至今日,錄像帶變成了DVD,甚至有形的DVD大有被無形的流媒體取代之勢。不過,目前看來,至少在美國,錄像租賃業依然紅火,是眾多觀眾觀看中國影視的重要途徑。筆者去年曾拜訪美國中西部小鎮勞倫斯,在那里的租賃店里可以輕易租到中國影視劇,既有經典,亦有當下流行。錄像店里沒有的,去公共圖書館碰碰運氣,也往往能大有收獲。

  在美國“文化之旅”網站,有一篇文章《去中國旅游前必看的8部電影》,列舉了如《霸王別姬》《飲食男女》《十七歲的單車》《圖雅的婚事》等影片。文章寫道:“鏡頭追隨著這個國家,見證了她的斗爭、勝利,見證了她的變遷、發展。在去中國之前,有必要看一下這8部電影,與這個國家的多面性、文化的復雜性、獨特的幽默感、悲劇、愛情和美,做一個親密的、內部的接觸。”

  影視,從來不只是影視制作者和愛好者的事,它作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交流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影視走向世界,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曾經,中國的影視作品主要輸入到第三世界,比如東南亞、非洲、拉美和東歐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末,中國影片逐漸成為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停袊娨暪澞恳泊罅砍隹诘礁、更遠的地方,也正是這一時期,中國電視劇制作史上諸多經典之作誕生了。歐美國家對中國影視的認知急速提升。在美國著名電影評分網站IMDB的“一生必看百部影片:現代經典篇”榜單上,有多達7部中國電影上榜,且題材多樣,包括《辣手神探》《超級警察》《臥虎藏龍》《大紅燈籠高高掛》《重慶森林》《一一》《花樣年華》。當然,真正與國際接軌的時代,始于21世紀初,中國電影、電視業與國際發行體系銜接,而流媒體的興起更使得中國電視節目可以在第一時間為海外觀眾接觸到。不過,中國影視劇的海外熱播,目前仍然以流行網劇為主,這自然和中國網絡文學與網劇的雙生花墻內墻外同時綻放有關。

  中國影視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一方面,我們的許多新鮮影視幾乎能同步地為海外所知,并且往往能夠引起較大反響——如《人民的名義》《長安十二時辰》等。但另一方面,推往海外的作品,經典篇目卻不夠多,而許多今日在國內已經“封神”的作品,海外卻并不知情,即便有感興趣的觀眾去尋找,也難覓蹤影。顯然,很有必要對經典影視的修復以及國際化做更多的工作。經典中國影視走向海外,撒播“中國味道”,把中國精神滲入到好看的故事中,把好看的故事用別人懂得的語言講出來,這些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達到的,需要舉全國之力。今天的中國影視走出國門,也有必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塑造經典,一方面繼續推廣經典,讓新酒多成佳釀,讓“陳釀”為更多人品嘗。

  最后,說回《三體》的改編,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觀眾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改編也不必強求必須由誰拍攝才算最佳版本!陡柲λ埂凡粌H在英國本土被反復翻拍,也曾一度在英美兩國同時推出各自詮釋的版本——《神探夏洛克》和《基本演繹法》。哪個版本更好,觀眾自有偏好和判斷,但大偵探福爾摩斯的形象經歷百年風雨,不僅毫不褪色,反而更加光彩奪目!度w》項目,除了Netflix的版本之外,國內的動畫版和真人版也已經在緊鑼密鼓準備之中,且都是功力深厚的團隊操刀。不久,便將上演跨越大洋的《三體》劇集大碰撞,同題材影視劇的中美大比拼,值得期待。究竟誰會成就下一個經典,我們拭目以待吧。

 。ㄗ髡撸和鮽I,系河北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