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建成,明成祖朱棣發布詔令:以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繼元大都之后,北京再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2020年正逢明成祖遷都北京600周年。1月17日,首都博物館推出開年大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覽匯集北京、南京兩地十余家文博單位的267件(套)文物展品,生動講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并定都南京、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后遷都北京以及明朝逐漸走向繁榮穩定的歷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都博物館目前處于閉館狀態,在首博官網上,可以看到“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的圖文介紹。本報帶您欣賞幾件展覽中的重點文物,透過這些文物,感受宏闊壯麗的大明風華。

  行書大軍帖

  此帖為朱元璋寫給北伐將領的一封信,內容主要關于如何妥善處置元朝官員。信文曉暢明白,對研究元末明初歷史頗具價值。幅末有“朱”字花押。鑒藏印有“永瑢”“張珩審定真跡”等5方。

  對于朱元璋的書法,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說,“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價說:“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黔寧王遺記”金牌

  “黔寧王遺記”金牌,1974年出土于南京江寧將軍山明黔國公沐叡墓。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古代墓葬中發現的唯一一件顯赫家族的家傳遺訓,極為珍貴。

  金牌為圓形,直徑13厘米,上部為花葉形邊,刻有葉脈紋,頂部正中有一圓形穿孔以便系繩。牌身正面中間刻有“黔寧王遺記”5字,兩邊各刻有4個字,右為“此牌須用”,左為“印綬帶之”,字體略小。金牌背面刻字5行,為“凡我子孫,務要盡忠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

  金牌上提到的“黔寧王”,指的是明初開國功臣沐英。他曾被朱元璋夫婦收為養子,屢立戰功,后留鎮云南。沐英病逝后,朱元璋下令將其遺體運回南京,葬于江寧將軍山,追封黔寧王。沐英家族世襲黔國公爵位,世代鎮守云南,為西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邊疆安定做出了貢獻。

  自1949年以來,南京地區已發掘多座沐氏家族墓葬,出土器物數量眾多、品種豐富,尤以金玉器最為精彩。

  白象琉璃磚

  這是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上的構件,釉彩鮮艷,磚上浮雕一只白象。白象卷鼻長牙,看上去非常健壯,背負著蓮座緩緩前行。其背后襯有卷草紋圖案。在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中,白象是護法神的仆從和騎乘。

  自北魏以來,琉璃磚瓦作為一種高等級建筑材料,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母親而修建,前后共花了17年,直至朱棣的孫子朱瞻基當皇帝后,琉璃塔才完工。據史料記載,琉璃塔高約78米,共9層,塔形為八角形,每面都有一個拱門,全塔共有72個拱門,均由各式圖案的琉璃磚構建而成。

  這座琉璃塔雄偉壯麗、流光溢彩,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明代文學家張岱稱它是“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荷蘭人紐霍夫在《出使中國記》中稱之為“中國瓷塔”。可惜的是,1856年,這座聳立了400多年的寶塔毀于太平天國的戰火中。今天,我們只能從出土的琉璃構件領略它當年的輝煌。

  嵌寶石桃形金杯

  此杯出土于北京右安門外萬貴、萬通父子夫婦墓。萬貴之女為明憲宗朱見深的寵妃,即歷史上著名的萬貴妃。萬氏父子生前貴震朝野,其墓葬中陪葬品豐富奢華。

  這件金杯為陪葬金器中的精品,集范鑄、焊接、鑲嵌等工藝于一體,制作考究,造型構思巧妙。杯體為剖開的半個桃子形,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寶石與黃金的顏色交相輝映,為器物增添富麗效果。

  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

  此樽為新疆和闐玉,把下有陽文篆書“子剛”兩字款,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區出土的唯一帶“子剛”款的玉器。它由樽體和蓋兩部分組成。蓋面與樽底各雕有等距排列的3只小獸。樽身飾以精美的勾連云紋和夔鳳紋。柄為鏤空環狀云形,其上雕一小象,設計新穎,琢磨細潤。

  明代玉器制造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北京和蘇州。蘇州琢玉的代表人物為陸子剛。他生活于嘉靖、萬歷時期,所制玉器選料嚴格,大多為新疆和闐青玉。陸子剛采用繪畫透視技法及各種雕琢工藝,并將詩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國書畫藝術與玉器工藝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