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月10日消息(記者白杰戈 葛修遠)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年特別報道《你好,2020》,今天(10日)推出《雪天里的拉面大賽》。

群科鎮,雪后的黃河邊(央廣記者 葛修遠 攝)

  2020年1月6日是星期一,小寒節氣,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從凌晨開始降雪,去往阿什努鄉的山間公路無法安全通行,到省會西寧的高速公路也封閉了。原定這一天上午召開的阿什努鄉精準脫貧幫扶推進會,因為各村的第一書記無法集中,只能推遲。鄉黨委書記趙志旭在電話里說:“巴燕鎮(縣城)下了小雪,山上是大雪,走不了。我們的第一書記開會全部推遲了,因為下雪路滑不能走,安全第一。”

  趙志旭也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剛剛過去的2019年,阿什努鄉又有32戶、121人脫貧,至此,全鄉的77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都實現了脫貧。

  記者一直關注的易地搬遷工作,也在2019年告一段落。幾年來阿什努鄉一共有451戶自主搬遷,政府補助1624萬元。最近一批搬遷的是來自若蘭村的61戶村民。

1月8日下午,拉面大賽的參賽者抽簽決定出場順序(央廣記者 葛修遠 攝)

  1月8日下午,記者在化隆縣群科新區見到了從若蘭村搬出來的馬乙拉四。他要參加第二天舉行的“拉面王子爭霸賽”,抽到了一號簽。

  馬乙拉四今年35歲,開一輛江蘇號牌的車。他16年前離家開始在拉面店跑堂,每個月收入350元。后來學會拉面手藝,又借錢自己開店。現在上海、江蘇、河南都有他的分店,每年營業額上百萬元。他忙著生意,2019年只回了兩次老家。

  記者:可能你每次回來看群科的樣子都不一樣啊?

  馬乙拉四:那肯定不一樣,這幾年變化尤其快。我們那邊阿什努鄉變化也很大,人一次比一次少,賺了錢的人都不想在那個地方待。你看前兩天下雪,交通都不方便,兩三天出不了門,一出去還很危險。

  但是,馬乙拉四60歲的母親還住在阿什努鄉若蘭村的老房子,不愿意搬走。馬乙拉四說:“我母親還在老家,我們年輕一點的小時候家庭經濟困難,出來得早,在外面習慣了,所以就搬了。”

馬乙拉四在市場挑選蔬菜(央廣記者 葛修遠 攝)

  馬乙拉四開車去買了第二天比賽要用的蒜苗、香菜、白蘿卜和調料,又去肉店里割了些鮮牛肉。

  馬乙拉四打開手機,給記者看他在鄭州開的拉面店里攝像頭的實時畫面。顧客支付的信息,先后從他手機綁定的收款提醒和攝像頭的直播信號里傳來。正是晚餐時間,這樣的提示聲不時地響起。

  收款提示聲:微信收款,9元。

  記者:9元就是一碗拉面的價錢。你看人在這頭,那頭還在掙著錢。

  馬乙拉四: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哈哈……

馬乙拉四在群科新區的新家里備好做拉面的食材(央廣記者 葛修遠 攝)

  1月9日上午,化隆縣的“拉面王子爭霸賽”正式開始,馬乙拉四和隊友燒起肉湯和面湯,和面、揉面,再按評委的要求,拉扯摔打,成為相應的面型:毛細、韭葉、中寬、蕎麥棱……

  除了傳統拉面,比賽還有創新項目,馬乙拉四準備的是牛肉丸子拉面,這在他的店里也是受歡迎的品種。

  完成比賽,馬乙拉四和隊友說,排在第一個出場,有點緊張:“那么多攝像頭對著你,肯定緊張,第一次嘛。”

  不過,他們認為各種拍攝和圍觀并不是干擾,反而是鼓勵和支持,他們在乎的也不是獎品。馬乙拉四說:“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平臺、成長的平臺。”

馬乙拉四的隊友馬福文正在制作拉面,面前的案板上有已經拉好的各種面型,供評委評鑒(央廣記者 葛修遠 攝)

  除了馬乙拉四的車,賽場外還有不少車是外地號牌,遠一些的來自浙江、四川和陜西,這是在各地開拉面店的化隆人回來參加比賽。馬乙拉四的一號隊三個人,有兩個來自阿什努鄉。三十多年前,最早去東南沿海開拉面館的化隆人,也是來自阿什努。如今,“拉面經濟”成為化隆縣的經濟支柱,馬乙拉四的拉面館里雇了其它鄉的貧困戶,包吃包住,每月能掙4500元。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建國說,政府和銀行盡可能方便開拉面館的人貸款,也協助貧困戶開拉面館。“政府也在想辦法,從2019年的元月到現在,發放貸款4個多億。我們還幫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到現在開了121家貧困拉面店,每家補助兩萬元,都是海東市財政拿的錢。”

  阿什努鄉的精準脫貧幫扶推進會,到1月9日還沒有召開。山區的上一場雪在陽光下還沒有完全消融,下一場雪的預警又來了。馬乙拉四準備趕在這個空當,開車去阿什努看看母親,然后帶著兩個兒子去江蘇過寒假。因為在開拉面館的城市沒有戶籍和房產,孩子們上學不方便,只能留在化隆。2020年,馬乙拉四除了希望老鄉們的拉面店能開得更好,還希望他們的孩子們都能在父母身邊,受到更好的教育。馬乙拉四說:“讓我們開拉面店的人的孩子能夠在當地開拉面店的地方上學,那就是最好的。不要像我們一樣只吃體力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用知識去武裝頭腦,不要這么吃力,這是我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