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23日)推出:《以數據要素為抓手,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解讀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
開篇立論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等依托于互聯網而產生的技術不斷發展,數字經濟站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舞臺,并進入了高速增長的軌道。當下,我國從全球數字經濟跟跑者變為領跑者,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正在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有問必答
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數據正成為科技創新的突破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參與分配的提法更是歷史首次,這有著怎樣的意義?在實踐中應該如何發揮數據的作用?
李勇堅:把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寫到這么重要的一個文件里,我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理論創新。盡管全世界好多理論家或者學者都在討論數據生產要素的問題,包括一些國際組織,但是這些基本都是在學術探討方面,很少能夠落地。舉個更形象的例子,我們的服裝領域每年產生的庫存大概占生產總量的20%多到30%,這就意味著這些庫存的衣服基本就是浪費了,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數據利用起來,把它作為生產要素進到我們的開發模型里,浪費就沒有了。
我國對數字經濟的頂層設計始于2014年,大數據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數據資源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稟賦,能夠打破傳統要素有限供給對增長的制約。進入新時代,隨著數字技術進入社會治理領域,將給政府治理帶來怎樣的新模式?
李勇堅:我們把整個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相關的一些手段用到行政管理方面,它是國家做行政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不單純是一個經濟上的概念。比如我們每到一個部門要去填表,原來我們填表要手寫或者在網上填,現在填一次表就可以了,甚至系統會自動生成你的表,你自己寫個字確認一下就可以了。
如今,全球數字經濟正邁入2.0階段,消費互聯網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被譽為“石油”的數據將給我國企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機遇?中小企業在流程再造中如何補齊短板、用好數據?
李勇堅:中小企業不僅是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它都是社會經濟的主體,它是就業的主體、生產的主體。如果說大企業起的是定海神針的作用,那么中小企業一定是社會經濟生態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工業互聯網時代不單純是你在網上賣東西,它涉及到生產流程的改造,如果生產流程要改造,那么就一定要有生產的基礎數據,但是我們國家中小企業恰好在這些方面都是很欠缺的。我們怎么讓中小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產業互聯網的好處,不是讓產業互聯網成為大企業的專利,所以大家要合作,不能自己埋頭干,(互聯網)平臺企業和制造企業之間要融通。
近日,世界銀行發布報告指出,中國電商發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交易額占全球電商交易額40%以上,中國經驗給全球各國帶來了怎樣有益的經驗?
李勇堅:原來我們說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我們是規則的接受者。當數字經濟來了以后,我們其實有我們的優勢,比如京東有一個很發達的物流體系,他把這一套物流體系、管理體系放到泰國和印尼去,電商最大的制約不就是物流嗎?使得他們的物流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們的電子商務占了全球的40%,因為電子商務也形成了好多經驗、好多規則、好多技術,這些其實是可以到海外去用的,我們積累的經驗也可以作為全世界人民發展的財富。
數說優勢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4.8%,占比同比上升1.9%,數字經濟發展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9%,同比上升12.9%,超越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數字經濟助力傳統產業不斷拓展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未來將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記者馮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