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6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收寄快遞如今已經成為百姓生活的日常,然而伴隨著快遞業的興起,快遞過度包裝產生的垃圾問題、“擺地攤”式的散亂占道,成為整個物流行業難以擺脫的困境。
國家郵政局近年來一直提倡綠色快遞的理念,并出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從可循環使用的快遞箱到可降解的包裝材料,各大快遞企業紛紛獻計獻策。目前快遞行業的綠色行動完成得怎么樣?有了科技的加持,快遞業的“最后一公里”能否趟出新路子?
大家一定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快遞小哥騎著小車飛快奔馳在馬路上,不論是住宅小區還是寫字樓門口都堆積著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
電商的興起和網購習慣的養成讓快遞成為了一個新興的產業,然而一邊是快遞行業一路高歌,一邊則是快遞垃圾堆積成山。《2016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消耗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這些數據意味著快遞爆倉繁榮背后是數以萬噸的垃圾。
為了更好地治理快遞垃圾,國家郵政局去年出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切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經過各方努力快遞包裝減量化成效顯著,快遞電子運單占比大幅提升,達到70%。膠帶、塑料袋消耗量明顯減少,單個快件使用封裝膠帶量同比減少25%,2016年全年節約封裝膠帶64億米,塑料袋總使用量也同比減少17.76%。
為了讓快遞盡快“綠”起來,菜鳥工作人員韓冬表示,目前已經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可降解的包裹盒子。“它的材料是取自于農作物,一般的包裹大部分(取材于)石油,但這個只用了一點點,很多部分都是農作物材料。降解的速度很快,要放到自然環境中,比如土壤里的微生物、潮濕的環境中。”
除了快遞盒子以外,快遞箱上的封箱膠帶和面單作為快遞垃圾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各個快遞公司減量化的重點。京東物流包裝負責人段艷健介紹,目前京東物流所使用的面單和封箱膠帶都已經完成了瘦身,封箱膠帶寬度的改變更是讓京東在2016年的膠帶使用量至少減少1億米。“膠帶把寬度降低了15%,每年可以減少很多膠帶使用,電子面單從原來的100mm*100mm到現在100mm*70mm,這些減量化的包裝全國早已鋪開、全面使用。”
為了更好地打造快遞最后一公里,解決快遞“擺地攤”的問題,諸如豐巢、云柜等智能快件箱在經濟發達和快遞業務量較高的城市和區域內落地開花。
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表示,在未來智能快件箱或可從高檔社區開始梯級化實現。“比如在一些高檔社區先實現,甚至高檔社區每一家都會有一個智能柜子自己接收,能全程監控、對應到智能家居,這都可以實現。”
當城市地區遭遇“擺地攤”難題的時候,一些偏遠的山區卻面臨著快遞無法到達的現狀。針對鄉鎮、山區等邊遠地區送貨難、效率低的情況,蘇寧在低空空域的飛行網絡建設,可以在保障商品安全的情況下,更快速地送達到消費者。蘇寧物流市場策劃部部長王堃介紹,“我們的無人機有效載重是7千克,最大航程30千米,可以精準自主起降全程自主飛行并可以自動投貨和返航。它采用工業級的產品設計,具有六級抗風防雨防塵的能力,可以保證全天安全運行,會滿足偏遠地區的配送需求,提升物流網絡覆蓋面。”
然而當技術帶動綠色環保和智能化發展的同時,趙國君表示,從現在來講綠色材質從研發成本、到使用再到最后回收再利用,相對目前非降解材質來說,成本要高一些。這也勢必在短期內會造成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這一部分的價格究竟應該由誰來承擔成為了行業的一個死結。“所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包括用戶最終的使用者都認為綠色是好事。多拿一點包裝材質錢有些人又不愿意,這就是一個死結,這個死結怎么去解呢?整個產業鏈上去形成綠色理念,包裝材質的運營第三方或快遞企業箱體運營不是一次性使用,而是循環可復用的,這一定要從國家的層級上進行頂層設計。”
此外,趙國君表示,由于整個物流鏈條很長,僅集中一點依靠企業自身使用綠色包裝并不能對快遞業現存問題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還需要產業鏈內多主體的聯動。“比如運輸車輛的節約集約,用戶接收輔以智能的收投柜,一次妥投率的提升避免了往復,接收的時間由自己自由掌握,對時間成本的節約也是一種綠色。一定要放大到整個產業鏈層級上去解決問題才會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