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周益帆 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首例共享單車索賠案近日達成和解。今年一月初,北京ofo共享單車,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小黃車用戶馮先生 在租用單車時,遇到剎車失靈的情況,下坡騎行失控摔傷。
因不滿保險賠償金額,馮先生將ofo運營方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訴至北京市朝陽法院。今年3月,代理律師就曾向中國之聲透露,對方有和解意愿。那么如今,雙方達成和解,是否會對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參考?
事發三個月多后,北京馮先生訴ofo小黃車運營方一案,在近日達成和解。ofo方面表示,和解內容不便透露。
今年1月28日晚上9點左右,馮先生從地鐵八通線傳媒大學站出站,通過手機掃碼租用了拜克洛克公司投放運營的ofo共享單車,因為剎車有問題,馮先生在下坡時受傷,牙齒當場折斷5顆、缺損1顆,唇部、面部均受傷嚴重。代理律師唐中成說,“他昏迷了10、20分鐘,醒來了,有路人給他叫了120就去就診了,就診回來又找到了那輛車。ofo運營商拜克洛克就一個客服電話,說你別找我,找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就讓交材料,說你這個情況最多賠一萬塊錢。實際花費都過2萬了。”
唐中成表示,馮先生對于ofo的處理態度及賠償金額不滿意,因此將拜克洛克公司訴至北京朝陽法院。“共享單車的運營者是不會輕易地賠付。一般像公民個人,他向保險公司去索賠的難度非常大。”
共享單車用戶索賠案,有兩個問題需要厘清。
第一,共享單車公司要不要賠付?
ofo的用戶協議中實際有免責條款:用戶使用自行車之前,應仔細檢查自行車是否存在損壞,包括剎車是否有效,如果經檢查知悉或者應知自行車存在損壞但仍然使用該自行車,就該等行為對用戶自身所造成的一切損傷,用戶應自行承擔所有責任,ofo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馮先生的代理律師唐中成表示,共享單車方面有誤解,認為他們買了保險,這些事情就應該都由保險公司處理,實際不是,他們應該先行賠付,有個真正責任主體的問題。
北京廣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郭敏向中國之聲表示,共享單車ofo的用戶協議里面提到了免責事由,但是如果在它的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下,出現事故以后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教授李顯東也提出,類似案例中,責任需要分情況認定。按照《侵權責任法》,如果因為產品設計出現使用漏洞,平臺方需要承擔責任。“應當注意、能夠注意而沒有注意,就有過錯,有過錯就有責任,至于責任大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究竟應該賠付多少?
今年3月末,代理律師唐中成就對中國之聲表示,輿論關注后,ofo與他們取得聯系,希望能夠達成和解,但是當時他認為是否能達成金額統一,是未知數。“法院給我來過電話,把我的電話給了共享單車公司的法務,說對方有調解意愿。我們說調解可以,但要核算一下調解金額。”
馮先生方面最初提出的索賠金額是2萬。這個數字,已經遠超ofo為用戶所投的意外傷害醫療保險1萬元的額度。目前和解達成的金額雙方均未透露。
對于賠付金額,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教授李顯東認為,保險的問題是人家保了一萬,合同約定的一萬,超出的人家就不管了,保險公司無論態度好壞,賠一萬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于這個新事物剛出來,法律對規范性方面不詳盡的情況下,比如汽車發生事故,就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損害認定標準和賠償標準。共享單車在沒有規定的情況下,就是打證據。一般侵權責任,就是誰主張誰舉證,如果證明不了中間的裁量,除了保險就給點公平責任的賠償,看看共享單車公司經濟能力多大,社會賠償就多大。
昨天,記者多次聯系ofo公司方面,希望就“對運營方來說,該案的和解會不會影響其他類似案件的處理”、“共享單車公司在投保的情況下如何平衡賠付金額”等相關問題進行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未得到回復。
近年來,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俗稱“共享單車”)快速發展,方便了公眾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駁換乘,在解決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車輛亂停放、運營維護不到位、企業主體責任有待落實、用戶資金和網絡信息安全風險等問題。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或發布征求意見稿。
5月19日,交通運輸部召開座談會,聽取運營企業對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政策的意見和建議。此前,交通運輸部還組織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據了解,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就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意見進行研究,近期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