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24明文化論壇將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區開幕。本屆論壇由1場主論壇、6場主題論壇、1場國際學術研討會、5場文物展覽和4個模塊系列文化活動組成。主題論壇舉辦期間,將舉辦“明韻風華國之重寶——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和“珠還合浦歷劫重光——永樂大典專題展”,國內10余家文博機構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將齊聚明十三陵,實現文物“走出去”和“請進來”。

展出文物“萬歷卅一年”款銅羅盤,收藏于武漢博物館。該羅盤為圓形,盤面中心內凹,內刻指針分別指向正南(午)和正北(子)。從中心向外以弦紋并格紋分為三區。一區為后天八卦圖,二區為24方位布局,分別采用的是八天干、十二地支以及八卦中的四維,天干、地支與四維均衡排列。這24字單字,以及相鄰兩字表示的方位,實際共可以指示48個方向。三區為五行,并有二十四卦。盤背中心鈕左右兩側銘文“萬歷卅一年”“八月廿六日造”,下方銘文“臨江”。

堪輿羅盤卦象繁復,比較適合做玄學風水方面的闡釋,但航海導航講求實用,于是簡化后僅保留一圈由天干、地支組成的針位,就衍化成航海羅盤。

相傳明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每艘船上,均配有羅盤,由24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這種羅盤的精度很高,采用24個方向,各以天干地支與八卦五行命名,標記方位,這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自從公元前三世紀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問世以來,很快便用于航海。到了明代,各項技術指標已經相當完整,這幫助鄭和下西洋開辟了航海史的新紀元。

羅盤中的磁石指極性中國古已知之。典籍記載,戰國末年,中國就有“司南”“指南”一類指示方向并可攜帶的儀器。人工磁性指南針,始見于沈括《夢溪筆談》,其中有“水浮”“指爪”“盌脣”“縷絲”四種方法。沈括成書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比歐洲人(1492年才發現)整整早了420余年。

沈括所云“水浮法”,為以后包括鄭和下西洋在內所使用的“水羅盤”即羅盤針的產生并應用奠定了基礎。鄭和船隊是“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用的正是水羅經,有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配合而成,分有24個不同方位,如果再把縫針計算在內,一共48個方向,每一方位相當于現代羅盤的15度,共360度,這在古人航海中用以指導航向已頗為精確了。

鄭和下西洋船隊在使用羅盤時,還結合土辦法,一種稱為“盛水法”,即參考日月星辰的方位及風向潮流等因素,在羅盤中間放一個碗,碗里盛水,然后將魚形磁針浮于水面,保持平衡,即能確定行船的方向及位置;另一種稱為“指兩間法”,由于方位角度固定,因此兩個方位之間的度數也可取兩者度數的一半。正是鄭和的“寶羅盤”和火長們的正確掌握,才確保了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安全、快速地遠航。

編輯:王進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