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北京市醫改今日“滿月” 全市藥品費用節約4.2億元

2017-05-08 09:05: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三級醫院總門急診量減15%

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很多老年患者在診室外有序候診。北京日報記者方非 攝

  8日,北京市醫改新政實施剛好“滿月”。根據北京市衛計委公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市三級醫院總門急診量減少15.1%;副主任及以上號別就診人次為208.2萬,減少15.9%,看專家難的問題有緩解傾向。

  連日來,記者深入本市多家醫院采訪后發現,本市大醫院門診量普遍下降,一些醫院專家號不僅相對好掛了,專家接診疾病的“含金量”也提高了。與此同時,不少常見病、慢性病患者開始轉投社區醫院,一些離家近、環境好的基層社區醫院逐漸得到更多患者的信任。

  醫改 新變化

  陽光采購平臺節約藥費約4.2億元

  根據市衛計委公布的統計數據,近一個月以來,北京市藥品陽光采購平臺累積訂購金額51億元,累積節約藥品費用約4.2億元,節省幅度達8.2%,藥品配送企業收到訂單數106萬條,響應積極,供貨正常。

  另外,北京市的藥品費用和藥費占比實現了雙下降。數據顯示:4月8日至5月5日,北京市三級醫院門急診次均藥費與今年3月相比(下同)減少9.6%,住院例均費用減少4.1%,住院例均藥費減少17.7%;二級醫院門急診次均藥費減少14.8%,住院例均費用減少14.1%,住院例均藥費減少24.0%。

  CT、核磁檢查工作量與今年改革前相比增加了5.5%和20.1%,費用減少了45.5%和24.4%,共節省費用1.1億元。

  三甲醫院門診量降幅明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醫改后,本市不少三甲醫院門急診量下降都比較明顯。居民付女士家住豐臺區,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今年65歲,又是醫保患者,在社區掛號還能免醫事服務費,平時有點小病就不往大醫院湊了。”

  “我們醫院門診量有一個比較顯著的下降,大約在15%左右。特別是普通號下降更明顯。”宣武醫院吳英鋒副院長透露,很明顯有些單純開藥的患者主動選擇了去社區。在宣武醫院,專家號下降倒不是特別明顯,目前來看,副主任、主任和知名專家這三類專家號,整體下降了不到1個百分點。他分析,這可能跟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等全國知名的專業有一定關系。

  市衛計委公布的監測結果表明,醫改啟動近一個月的時間,三級醫院總門急診量減少15.1%,二級醫院總門急診量減少7.2%,一級醫院及社區服務中心門急診量增加3.4%。相關負責人分析,當前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醫療機構,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態有所松動。

  大醫院接“疑難雜癥”比例提高

  近一個月以來,本市監測單位普通號就診人次為855.5萬,減少11.9%;副主任及以上號別就診人次為208.2萬,減少15.9%。看專家難的問題有緩解傾向。

  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大醫院專家接診病情相對復雜的患者的比例提高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牟向東就是其中一個。

  他分析,那些病情相對簡單的患者就分流到普通門診或社區醫院了,副高或正高級別醫生接診疾病復雜程度更高了,換句話說,就是專家接診的“含金量”更高了。

  “從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角度看,我們更希望能接診一些普通醫院看不了的病例。”北大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趙作濤擅長蕁麻疹、濕疹等疾病,目前國內專注這一領域疾病的專家非常少。在微信預約掛號平臺,他的號每次上線,幾乎一分鐘就被搶光了。趙大夫直言,“患者掛我的號如果只用來開藥,真的太浪費了。現在這個變化趨勢,也是醫生希望看到的。”

  常見病患者更多選擇社區醫院

  醫改實施后,在醫事服務費、2個月長處方以及缺藥登記等便民優惠政策的助推下,患有常見病等病癥的患者開始更多選擇基層社區醫院。

  上周四,在薊門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馬大爺帶著76歲的老伴兒謝大媽來看腿疼,老人連續疼了幾十天,最近已經有點走不了路了。接診的社區醫生經過檢查后,建議老人去醫聯體內的北醫三院做進一步檢查。當天就幫老人約上了北醫三院的運動醫學科。

  “還是個副主任醫師的專家號呢。”馬大爺從社區醫院掛號窗口接過雙向轉診單,上面詳細記錄著對患者的初步診斷、既往病史等。

  薊門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雷介紹,醫改政策實施近一個月來,該中心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4%,藥占比同比下降6.5%。同時,中心積極擴充藥品目錄,對接醫聯體藥品目錄。藥品由原來的520種擴充至620種,有135種藥品實現降價。

  據市衛計委統計,北京市一級醫院及社區服務中心門急診量增加3.4%,越來越多的常見病、慢性病患者開始下沉至社區。本市基層衛生服務的作用正在逐步發揮,分級診療制度正日趨成熟。

  醫改 新問題

  大醫院醫生開藥手緊了?

  “醫改后,明顯感覺醫生開藥手緊了。”家長袁女士接受采訪時表示,前陣子她兒子感冒去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看病,醫生只給開了小兒柴桂退熱顆粒一種藥。期間,袁女士提出兒子每次感冒后期都會咳嗽,想讓醫生多給開個咳嗽藥備著,可醫生說什么也不肯,讓孩子咳嗽了再來看。

  “最近明顯感覺大醫院開藥少了,這么一來,我們不就總得來掛號了嗎?”一位患者透露,“不光是多交醫事服務費的問題,還有我們來回路上的路費和時間成本呢。”

  針對這一現象,北京市醫管局總藥師劉麗宏表示,造成感冒的原因有很多種,而患者預期的這種咳嗽,有的是寒性咳嗽,有的則是熱性咳嗽,從中醫理論來講,是需要辨證施治的,上次吃的藥,這一次也未必就合適。患者應該去看醫生,而不是自己隨便開藥。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提前存藥的習慣不可取。她表示,醫改后,醫生不會因為控制大處方,就“惜”藥,而是努力避免濫用藥物。

  “從我們醫生角度而言,政策無論怎么改,病人該用什么藥就得用什么藥。”同樣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牟向東也表示,醫生會依據患者的病情開藥,絕對不會因醫療政策的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案。“總體來說,我們開藥的原則是讓患者花費最少、治療效果最佳。”

  仍有患者為社區醫院缺藥問題困擾

  這次醫改中,北京市社區醫院也擁有了和大醫院一樣的藥品目錄,不少社區醫療機構的藥品都增加了不少,基本能滿足社區居民的用藥需求。但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仍有些患者選擇去大醫院開藥。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81歲的孔大爺剛剛在取藥窗口取完藥。孔大爺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已先后下了6個心臟支架了。孔大爺向記者道出了自己不去社區醫院開藥的難處。“平時有個咳嗽感冒我都會去社區,但看心臟病他們還不行,尤其是社區現在還缺藥,我這邊就差三四種藥呢。”說著,孔大爺從包里掏出剛開的幾種藥,萬爽力片(鹽酸曲美他嗪片)、依姆多(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補達秀(氯化鉀緩釋片),“這幾種藥,社區都沒有。醫改后我跑去看了好幾趟了,否則這次也不會往大醫院跑了。”

  醫改后,市衛計委要求社區機構建立用藥缺貨登記制度,對患者反映的品種進行登記,并根據登記情況調整藥品采購品種,方便群眾。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社區的確也面臨著各種供藥難題,比如有的疾病超出了社區醫生診斷的范圍,那么相應的藥品也就難以列入社區藥品目錄。還有一種情況是,同一種藥,可能會有不同的生產廠家和劑型,那么往往會出現社區醫院藥品目錄里的藥,恰好不是患者想要的那個廠家的產品。“這種時候,雖然藥效是一樣的,但一些患者可能并不接受。”一位社區醫院負責人無奈地表示,“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很多,要做到人人滿意也很不容易。”(北京日報記者劉歡)

編輯: 鄭睿
關鍵詞: 北京;醫改;藥品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