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關乎小康,牽動萬千百姓;它復雜敏感,涉及多個層面——上大下小的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和上小下大的群眾就醫需求,怎么平衡?
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探索之路上,一種“浙江解法”寫下濃重一筆。近日,全省首個高水平醫療聯合體改革示范區項目落戶衢州,當地百姓不出縣鄉,便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這是浙江醫改質的飛越,是“雙下沉、兩提升”工作的縱向延伸。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辦實一件事,贏得萬人心”的思考中,浙江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在實現以藥品零差率為切入點的公立醫院改革全覆蓋的基礎上,作出“雙下沉、兩提升”的重大決策。
回望來路,“雙下沉、兩提升”,提升了基層百姓的幸福感,提振了“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自信心,創造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浙江樣板。
放眼浙江,“雙下沉、兩提升”,正勾勒出一條條穩步上升的民生曲線。
持續下沉
萬千百姓的幸福線
如何讓基層百姓不再為了手術、復診來回奔波?針對這樣的“痛點”,在浙江,數以千計的醫學人才沉入基層,一座座城市醫院帶動縣級醫院轉型升級,消除了萬千百姓“看病難”的心病。
今年春天,淳安“輪椅女孩”汪凌瑩一家終于不再輾轉各地。
就在家門口,浙江省人民醫院“下沉”至淳安縣第一人民醫院的骨科專家組,對她的先天性脆骨病進行會診,三天之內,順利將她轉診至省人民醫院,并如期接受手術。
很快,這一暖心故事傳遍網絡。在這背后,一張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惠民之網”已經鋪遍浙江各地。
過去一年,共有來自省市級三甲醫院的7696名專家下沉至全省各地,每家縣級醫院平均有10名左右城市醫院的醫務人員常年坐診。
每周,一輛輛載著專家、奔赴基層的長途大巴車成為各家省級醫院的一道風景線。近年來,這些車輛帶來的不只繼續下沉的醫務人員。
在基層,完成一臺冠狀動脈造影術需要多久?“15分鐘。”浙江醫院院長助理、心血管內科主任唐禮江告訴記者。去年底,一臺價值700萬元的進口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入駐浙江醫院平湖分院,當地患者“足不出縣”便能享受頂級醫療服務。
在基層,“高精尖”的微創手術能夠占比多少?“80%。”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馬亮自信滿滿地說。在對邵逸夫醫院武義分院幫扶過程中,醫院首創骨干醫師“導師制”培養模式,如今,醫院泌尿外科內鏡手術比例達80%。
目前,15家省級三級甲等醫院、39家市級三級醫院與122家縣級醫院開展合作辦醫,實現對全省縣(市、區)全覆蓋;8家省級醫院利用3.05億元自有存量資金與縣級醫院共建12個專科(專病)中心。
“沉”下來的人員、資金、資源和技術,最終勾勒出一條讓老百姓省心、省力、省錢的幸福之線——目前,全省87%縣市的縣域內就診率超過80%。通過“雙下沉”工作的全面實施,這一比例正在向90%邁進。
分級診療
爭分奪秒的生命線
這是一場72小時的生死較量。
去年2月16日,浦江縣大畈鄉建光村的3名孩子離家外出玩耍后失聯,牽動著社會各界的心。19日,3名孩子被找到,隨即被送往浦江縣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浦江分院)。浙大一院的12位專家趕赴浦江會診,除其中一名癥狀較重的男孩被轉至浙大一院ICU外,其余兩名兒童都在浦江當地接受治療。
“雙下沉、兩提升”工作的最終指向是什么?是分級診療,是“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市縣”的愿景。
這是一條上升的曲線——去年,全省11個市全部納入國家分級診療試點城市,試點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016年門診量較上年同期增長6.34%。
這是一條放緩的曲線——近年,省市級三甲醫院服務人次呈現增長放緩趨勢,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平均下降1個百分點。
一升一緩的兩種格局,是“雙下沉、兩提升”在醫改深水區蹚出的一條有特色、有影響、可借鑒、可推廣的新路子。這條路,為多元化探索分級診療夯實了基礎。
在仙居,“省立同德醫院疑難病例網絡會診中心”落戶仙居縣中醫院,全新的“云下沉”模式,打破空間限制,預約掛號、遠程會診、雙向轉診、遠程示教研討等工作都通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沉”在了當地。
在寧海,已有50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專家相繼下沉至寧海婦幼保健院,試管嬰兒的前期檢查與治療被留在當地。數以百計家庭得以受益,免除舟車勞頓。
如何穩固分級診療模式?如何讓“雙下沉、兩提升”從“輸血”邁向“輸血”和“造血”并重?這其中,人才成為關鍵詞。
2013年開始,杭州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曾紅萍有了一位來自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級導師。3年來,她每隔兩周就跟著導師查房、門診,這種“零距離”的培養讓她的業務水平快速提升。
在浙江,省級專家在基層醫院的傳、幫、帶,找準了一個支點,撬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去年,15家省級醫院共下沉副高以上專家1627人次。
目前,全省每年定向培養本地戶籍基層衛生人才1500名左右。2013年至2015年3年間,全省已招聘萬余名醫學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未來3年,還將繼續實施萬名醫學院校畢業生招聘計劃。
人才“請進來、送出去”,鋪設了條條聯動省市縣鄉、爭分奪秒的生命線,提升了基層醫院的服務能力。
長效機制
醫療改革的延長線
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將浙江的“雙下沉、兩提升”工作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一路探索,浙江謹記“人要繼續下、面要繼續推、機制要建立起來”的要求,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撕開了一道口子。
患者滿意度從86.4%提升至93.8%!這是長興縣交出的一份緩解“看病難”成績單——作為全省綜合醫改的先行先試縣,近三年,長興縣先后投入7億多元完善基礎設施,4家鄉鎮衛生院獲評“全國滿意鄉鎮衛生院”。
住院床位從40張增加到96張!這是臺州市黃巖區院橋中心衛生院交出的基礎設施改造成績單——自啟動“雙下沉、兩提升”工作以來,衛生院先后投入300余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直接造福周邊3個鄉鎮的11萬人口。
4年多來,“雙下沉、兩提升”經過“試點先行、穩步展開、全面推進”三個階段的努力,已經逐步把城市醫院的人、財、物“沉”入最基層、最偏遠的鄉鎮衛生院。
去年,省級醫院托管的47家縣級醫院與29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了醫療合作,探索醫聯體建設,實現規范化下沉50%以上的目標,也實現了“兩個全覆蓋”——省級醫院資源下沉對26個原欠發達縣的全覆蓋;城市三級醫院資源下沉對縣(市、區)的全覆蓋。
因為有了這“兩個全覆蓋”,“雙下沉、兩提升”工作深入浙江大地,惠及山區、海島,描繪出了一條構建長效機制的延長線。
這是看得見的改變——合作辦醫縣級醫院的Ⅲ類以上手術從2013年的平均1432臺次增加到2016年的平均2043臺次,增幅達42.67%。
這是從無到有的突破——合作辦醫縣級醫院的微創手術從幾乎未開展到全面開展,2016年達4.6萬例。
幸福線、生命線、延長線,三條線凝聚成一種力量,交出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浙江答卷”;積淀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的堅持;描繪了“全面建成衛生強省、全力打造健康浙江”的美好明天。(浙江在線記者 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