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杭州9月17日消息(記者王權 魏煒 曹文君 實習記者李維雯 通訊員沈向榮 江萍 葉泰瑜 童耀南 許小平)從杭州一路向西105公里,沿途峰巒疊翠、山明水秀。臨安區昌化鎮白牛村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相傳古時一白仙牛鉆入村里橋下河底,橋便叫白牛橋,村也由此得名白牛村。白牛村是舊時昌化縣四大集市之一,曾經店鋪林立、商貿繁榮。如今,昔時商貿繁榮的景象又在白牛村重現了,“互聯網”與“山核桃”的碰撞,讓它成為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淘寶村”之一。幾乎不產“山核桃”的白牛村將“山核桃”賣出了臨安,賣向了全國,還賣到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剛進白牛村,便看見一個大大的“淘”字豎立在村口,“我們村人口1600人左右,卻有著68家電商,電商從業人員近400人。”第一批返鄉做農村電商的“新農人”張青說起如今的白牛村,滿是驕傲。曾經面臨“空心化”的村子,因為電子商務的發展,生機勃勃。2019年,村里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6820元。隨著電商產業的不斷做強,物流、包裝、生產加工等產業也在村里悄然興起。

  對于白牛村里的老農戶來說,自家的土特產再也不用擔心銷路了;對于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張青們來說,再也沒有了“回不去的家鄉”。

白牛村目前擁有68家電商(央廣網發 通訊員提供)

  返鄉當起電商“店小二”

  初見張青,白衣藍裙,妝容精致干練,她正在忙碌著架設準備做“網絡直播”的機器。聯系貨源、處理訂單、運營店鋪是她如今每天的工作常態。

  2010年,大學畢業的張青,像許多從大山走出的年輕人一樣,在城市里扎了根。2007年,逐漸“空心化”的白牛村迎來了轉機。幾戶零星的農戶搭上互聯網發展的順風車,開始嘗試著在網絡上銷售山核桃,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開始在白牛村風生水起地發展起來。

  臨安西部山區多山麓疏林,腐殖質豐富,非常適合山核桃生長。昌化山核桃因核大、殼薄、質好、香脆可口而著名,有“天下美果”之稱,是“臨安三寶”之一。山核桃產業已經在臨安發展了五百多年,山核桃樹一直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搖錢樹”。看到村里幾家做山核桃產業的農戶們每天不斷的訂單、進進出出的快遞,張青夫婦心動了。

  “村里的農戶們都做的很好,何況我們大學生呢?也許可以回來試試看!”2012年,經過再三考慮,兩個躊躇滿志的年輕人毅然決定辭去城里工作回到農村,懷著一腔熱血和干勁,準備轟轟烈烈干一場。

  張青說,雖然大學畢業,但是以前從未接觸過電商領域。她開始自學網頁制作、寶貝上架、寫產品介紹。天真的張青以為只要淘寶店開起來了,訂單就會源源不斷地找上門來。一天過去了,一周過去了,坐在電腦桌前的張青卻一個訂單都沒接到,這讓她無比疑惑:我的電腦怎么就不響呢?

  長時間接不到訂單,張青開始焦慮了,本就不同意她回鄉的父母更加不理解她的選擇。“我每次回娘家,我媽都會說好不容易把你培養出去了,你現在又回到農村里面來,太沒出息了。”在張青父母經營的小商鋪里,往來的村民也總是問:“你們女兒怎么又回農村啦?是不是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

  周遭的壓力并沒有擊垮年輕人的信心,坐等訂單的張青決定改變思路,主動出擊。她開始咨詢村里面的電商前輩,請他們傳授經驗,在網絡上做推廣,參加淘寶的各類活動。通過不斷的學習,在那一年的山核桃銷售旺季,她的淘寶店開始走向了正軌。“度過剛回來的那段艱難時間,我們第一年就賺了5萬元左右。”

  有了經驗后,張青的網絡店鋪越做越好,從第一年賺5萬元,到一年能賺30萬元,再到后來年利潤達到了70-80萬元。看到女兒的成績,張青的父母開始轉變了看法。“現在我爸媽看到我的成績后,很支持我繼續做下去,而且也同意我弟弟帶著媳婦一起回鄉創業。”張青自豪地說。如今,許多村民路過張青父母的小店鋪,都會進去跟張青父母夸贊:“您女兒現在回鄉做農村電商干得真好,經常看到她在村里忙活。”2019年,張青通過各類網絡平臺銷售農副產品,年利潤到了100多萬元。

白牛電子商務大廈 (央廣網發 通訊員提供)

  從“店小二”到“村小二”

  隨著白牛村的電商氛圍越來越濃厚,許多農戶也希望加入進來,其中不乏一些從未接觸過互聯網的老一輩農民。這個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張青幫忙,向這個大學生請教。

  “我想在網上賣自家種的大米和釀的酒,我應該怎么開一個網絡店鋪呢?”住在張青家隔壁的大爺找上門來,想請張青幫他開一個可以賣大米的網店。

  明白大爺的訴求后,張青開始手把手地教他開網店、上傳圖片、制作寶貝詳情頁。漸漸地村子里找張青幫忙開網店的村民越來越多,她來者不拒,每次都認真幫他們做好。張青說,我要為這些不懂不互聯網的村民提供創業支持,授人以漁,當好整個村電商的“村小二”。

  張青對電商有著自己的見解,在她看來,僅僅幫助村民建好網店,還不足以幫助他們徹底解決問題。要通過網絡電商把自己的農產品更好地銷售出去,做好后期的店鋪運營非常重要,需要持久的學習、提高。“我會跟他們說要想把商品賣得更好,就要做好后期的運營。根據自己的產品特色,選擇更適合的網絡平臺,比如,除了淘寶店鋪,我還建議大爺大媽他們可以開微信店鋪,通過兒子女兒的微信社交圈進行售賣。”張青的建議,果然帶來了更好的銷售效果,村民的訂單增加了不少。

  對于難以維持后期運營的一些農民,張青還想了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把他們好的農產品,放到自己的平臺去賣,幫助他們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有些村民的農產品可能沒有很大的量,就是自己家做的一些筍干、米酒之類的,我會幫他們挑一些好的優質產品放到我們的平臺上去銷售。”張青說,對農戶來說,把農產品賣出去賺到錢才是最終的目的。

  有張青成功榜樣的吸引,2013年開始,村里陸續回來了一批批年輕人,他們紛紛搭上農村電商這輛“致富車”。2014年,白牛村電商銷售額達到了1.5億元,2016年達到5億元。2018年,白牛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3780元,2019年上升到36820元,主要來自于電子商務及農業收入,其中電商相關收入占人均收入的45%以上。

昌化鎮白牛村(央廣網發 通訊員提供)

  2014年10月,白牛村成立了白牛電子商務協會,張青擔任秘書長。協會的主要作用是將村里松散的電商組織起來,共同發展;同時由協會對整個電商行業進行監督管理和引導。張青說,協會的日常工作非常多,要與市場監管部門對接,請他們對電商們進行培訓,不定期對產品進行抽檢,以保證質量。協會還彌補散戶議價能力弱的缺點,代表集體與快遞公司協商價格,降低電商成本;并與第三方服務平臺合作,幫助大家解決技術、人才等共同面臨的困難。

  電子商務在白牛村的成功絕不是巧合。臨安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葉劍表示:“白牛村的電子商務有這樣的成績,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

  農村的農產品需要賣到城市里,城市里的消費者也需要購買農產品,但經常會產生農戶家里堆積著農產品卻找不到好的銷路,消費信息渠道是不對稱的。而電子商務的發展為農民們增加了多樣化的銷售渠道,可以讓農產品更好更快地走出大山,這就是天時。

  而地利則是,白牛村位于臨安“兩昌地區”,天然的地理條件,適宜山核桃的生長,“兩昌地區”的山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左右,讓這里誕生了1000多家的堅果類的炒貨企業。

  有了天時、地利,為什么白牛村能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淘寶村”之一?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人和。白牛村有像張青這樣的年輕人愿意回鄉做電商。葉劍說:“白牛村有張青這樣的年輕人能看到農村電商的發展前途,她有一股回鄉重新創業的勇氣和拼勁、韌勁。當地政府也看到了她身上的這股干勁,鼓勵她做白牛村電子商務的帶頭人,給她資金項目的扶持,讓她去參加電子商務的相關培訓。3-5年的時間,她慢慢帶動了周邊的農戶一起做大了電商產業。”

  張青說:“我們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們應該回到農村、扎根農村,為我們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情。”正是因為有像張青這樣的年輕人愿意回村做電商,讓白牛村有了電商的基礎,同時他們的成功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返鄉創業。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漸漸地白牛村才有了如今驕人的成績。

張青正在做農產品網絡直播(央廣網發 王權攝)

  跟上電商發展的“新浪潮”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地區的農副產品銷售進入“寒冬”,白牛村也不例外。

  “受疫情影響,今年山核桃線下銷售很艱難,線上銷售成為了主要的銷售渠道,而傳統的網絡銷售也難以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我們看到了直播電商這條路,之前我們會找明星網紅來帶貨,但是對于農副產品來說,付出的傭金代價太高。疫情期間我們開始試著讓農戶們自己做直播,為自己的農產品代言。”張青表示,直播電商為電商銷售打開了新的空間和渠道,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向直播電商轉型。

  “電商改變了村民的觀念,我們村里現在大家創業的激情特別高,整個村充滿了活力,原本閑坐在村里聊八卦的婦女們,如今也都積極參與到電商創業服務中,力所能及的做著分揀打包和客服的工作,大家都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張青看到如今村里的變化心里很是開心。

  再過二十多天,白露節氣過后,又將迎來今年山核桃銷售旺季,張青已經開始為此做著準備。對于今年的山核桃銷售,她充滿了信心:“我們今年打算通過直播渠道來打開線上市場,希望今年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