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你怎么比我們還早在? ”“我來看看你們哪個早哪個晚,老板還是‘周扒皮’哦! ”昨天一大早,吳興區埭溪鎮山背村璞心農場里,老板王陸良一大早就和前來農場工作的農民們開起了玩笑。自從《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后,這家農場和王陸良一家再一次成為了村里的名人。
米寶成了拍攝時的“彩蛋”
《舌尖上的中國3》第7集《生,應時食物的“四季”》中,王陸良一家人和他的農場前后出現了10分鐘。說起這次拍攝的緣起,王陸良說,一切還是源于消費力量的推動,因為這是人們對最傳統自然的農耕方式的認同與追求。
其實,記者曾在去年12月初就采訪過王陸良,并且以整版圖文報道形式講述了他的農業故事,當時他就曾提及有央視團隊在農場拍攝,但是內容不方便透露。
說起拍攝時的趣事,王陸良說,那就要數兒子米寶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印象,里面有一個吃飯的場景,我跟兒子說,米寶,好好吃飯。結果米寶回了我一句,食不言寢不語。 ”王陸良說,自己的那句話是導演安排好的臺詞,但是米寶的那句回答卻是“突發狀況”,包括一家人在菜地里抓羊、摘菜時,兒子提出的問題,給他和妻子嘴里塞生菜的場景,也都是兒子的臨場發揮。
“所以很多朋友看到之后,都笑我,說米寶比我鏡頭感好多了,也會說多了。 ”說這話的王陸良儼然成了一位慈父。
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塬偕還邀請了王陸良和妻子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們分享順應自然的飲食之道。
“我前天晚上才回到湖州,之后就一直在農場里忙,畢竟我們還是以生產為主。 ”王陸良說,農場里的員工都調侃他,這次去北京算是夫妻倆難得的旅游了。“確實,自從7年前開始辦農場,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守在了這。 ”王陸良說,農場不是農家樂,地里的活兒得有人去做,雖然農場里請了周邊的農民來幫忙,但是作為老板,只有自己懂,自己會做,才能種出讓人放心的稻米來。
我還是那個種田賣米的陸良
“舌尖的播放,對農場是一個巨大的推動,更多關注幫助的同時相應的多了一份壓力和責任。但是,做真實的璞心就好了。就算米賣火了,心還是要平和,還是那個種田賣米的陸良。行百里路半九十,我相信真正持久的熱愛,會是平平淡淡的樣子。感恩一路有大家的愛和幫助。 ”這是“舌尖3”播出后,王陸良寫在自己朋友圈里的一段話。
他告訴記者,節目播出后,自己的微信就爆了,一天就有200多人來加,他只能邊刪除邊添加,這些人中有的是希望來農場參觀,有的是想來農場拍照,還有許多想買農場的自然農品……“我們非常歡迎大家來,但是請提前預約,畢竟我們不是做服務行業,我們是實打實地在種地。”王陸良說,在他心里,不管農場火不火,自己的初衷永遠不會變。“所以這兩天我不得不學著拒絕別人。 ”他笑著說,雖然也很希望自己的農品能像章丘鐵鍋一樣賣斷貨,但是大自然的饋贈無法人為的加產,有多少就只能賣多少。食材的新鮮度非常重要,所以一些偏遠地方的蔬菜訂單他只能拒絕,盲目接單影響菜品品質,也影響口碑。
編輯:
傅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