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物質逐漸豐裕的鄉村,如何增加文化產品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是“大花園”建設的題中之義。今年6月以來,衢州柯城區七里鄉以不同音樂形式為主題,每周一場、連續舉辦10余場 “山村音樂會”,吸引村民、游客前來。這項“文化鄉村計劃”也因此有了促進城鄉交流、豐富文化生活、推動鄉村建設的意義。
這個夏天,衢州柯城區七里鄉更火了。而一切起因,源于從今年6月10日起在這里舉辦的10余場“山村音樂會”。
說是音樂會,自然不像“鄉村戲曲聯歡會”,表演的主題從薩克斯、搖滾,到民謠、爵士,再到流行于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的經典歌曲。但也不像城里的演唱會,沒有華麗的演出陣容和炫目精致的燈光,只是在大頭村露天篝火亭里搭起簡單的臺子,遠道而來的歌手們演繹著或舒緩或歡快的節奏,偶有村民、游客興之所至,也上臺一展歌喉。
一邊是散落在山間的鄉村,一邊是當代的流行音樂文化,當兩者在“山村音樂會”上對話,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融合和碰撞,讓從2005年起就發展鄉村旅游、避暑經濟的七里鄉,迸發出強大的吸引力,同時也引起人們關于鄉村旅游產業轉型、文化生活創造、鄉土自信激發的深層思考。
“我們的‘山村音樂會’搭的是‘生態臺’,唱的是‘草根戲’,探尋的是鄉村復興路。”柯城區委書記徐利水說。
8月的第一個周六,七里鄉的“山村音樂會”如期而至。
除了山水空氣,鄉間還有什么——
“山村音樂會”如期而至
下午5時,到達七里鄉時,29歲的歌手葉子已在路上開了快3個小時的車。從金華上高速,到柯城再一路向西北,經過漫山遍野的橘林,便是鄉政府所在的大頭村。
這是掩藏在金衢盆地上并不起眼的一個點。但暑氣到了七里,像是被濃綠的山和澄澈的水隔絕了。因著這樣的“小氣候”,從2005年開始,七里鄉也成為當地第一批發展鄉村旅游的鄉鎮,大頭村以及七里三村、桃源村里,農家樂遍地開花。每年夏天,鄉里的3000多張床位都被預訂一空。
音樂會的表演場地并不太起眼,只是狹長山坳里的一棟建筑,就地取材的竹子搭建成中間鏤空的圓形屋頂,四面敞開。
換裝、上臺、試音,隨著歌手們陸續開始排練,山間響起音樂的旋律。這一場的表演歌曲,早在上周就由村民和游客推薦、投票選出,并在柯城區和七里鄉的微信公號上公布了。配合本周“我們的歌·80年代”的主題,有《后來》這樣的傷感情歌,也有《海闊天空》這樣的勵志曲目。“在這樣原生態的舞臺,唱著陪伴我們成長的歌曲,身邊吹拂的涼風、頭上的星空似乎與音樂的旋律、人的淺吟低唱產生了共鳴。”歌手王君怡這樣形容。
桃源七里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欣慰二樓辦公室的窗戶,正對著舞臺,望著漸次亮起的燈光,他拿著相機下樓,準備抓拍些照片。
“資源不出色的鄉村,如何才能找到發展特色?又怎樣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這是2013年七里鄉創建國家4A級全鄉域旅游景區,他從區機關單位調到這里,并扎根山村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奔走鄉間,常常與農家樂業主、游客交流,他發現,很多人缺少憂患意識,“等這批避暑型游客老去后,還有沒有人來七里鄉?大多數人沒有答案”。
山村之外,柯城區旅委主任施萍在思考:“囿于地形,無法配套大型旅游娛樂項目的狀況下,山區鄉鎮如何改變單一‘賣水賣空氣’的經營模式,豐富鄉村旅游產品?”柯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邱雪萍也在探索:“農村文化建設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再到‘秀文化’,鄉村到底適合怎樣的文化,文化又怎樣推動鄉村建設?”
今年5月中旬,七里一家鄉村度假酒店開業典禮上的小型音樂會,讓他們找到了“靈感”。原本受邀人數有限的音樂會,因為歌聲傳開,吸引附近散步的游客、村民自發前來,規模不斷擴大。
“在物質逐漸充裕,與城市交流更加頻繁的今天,山村已經和我們想象的有了區別,我們也需要為村民提供更具現代化元素和年輕氣息的文化產品。”邱雪萍說,經過多次商議,在衢州市旅委支持下,“山村音樂會”的方案不斷充實,最終敲定每逢周六舉辦一場,“總有一場能夠打動人們的內心”。
夜幕降臨,上海游客劉錦榮晚飯時聽到農家樂老板的推薦,放下筷子匆匆趕來;桃源村村民徐國琴和鄰居相約而至;擔心傍晚堵車,衢州人陳陽訂了民宿房間,此刻悠閑地散步前來……
空間和舞臺已經具備,人們屏息等待。
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
音樂響起,老家歸來
晚上7時30分,燈光暗下,前奏響起。“看到你的瞬間,心緊張得怦怦跳……”有別于平時唱慣了的美聲歌曲,大頭村村民藍曉燕選擇一首活潑的韓語歌拉開音樂會的序幕。臺下,觀眾們被愉悅的節奏感染情緒,輕輕敲打著節拍。
“正好配合‘我們的歌·80年代’的主題,我也想年輕一把。”直到歌曲結束走下舞臺,43歲的藍曉燕依舊難掩被鄉里邀請成為開場嘉賓的興奮。定居市區、以前隔一兩個月才回村一趟的她,“這個夏天每個周末都回,音樂會一場沒落下。”
在更加頻繁的往返之間,藍曉燕發現,由于音樂會的緣故,生活多了不少新鮮事:與久未聯系的朋友偶然在現場相遇,童年一起聽音樂、唱歌的時光便一同浮現眼前;以前干完農活、吃完晚飯便準備入睡的父母,最近也會去趕個音樂會的“場子”,哼唱起各自喜歡的戲曲……
“建筑整修、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固然改變了鄉村的面貌,但只有精神文化的注入,才能真正給鄉村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帶來根本性改變。”1981年出生的麻廣林,在第一場音樂會開始前兩周,被聘請為策劃總監。此前,他在市里開了一家廣告公司,策劃過城市演唱會,也策劃過村歌、排舞比賽活動,有著豐富的舞臺策劃經驗。
“比起城里,策劃鄉村文化活動更有意思。”經常和村民聊天,他覺得,“很多藝術、音樂的事他們不懂,但喜歡的就是喜歡,不喜歡的也愛湊個熱鬧,這種氣氛是城里沒有的。”
而對于在第一場音樂會時,對搖滾、說唱等還難以接受的村民們,現在已經能很好地接受樂隊和歌手不同形式的表演,以致于能容納千人的場地經常爆滿,晚到的人不得不站到公路邊。麻廣林有些詫異:“在山村適應當代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在適應新的山村。”
更大的變化也在山間醞釀。開了10余年農家樂的賴月春,在城里報了一個古箏班和越劇班。以前客人有事找她,現在她主動找人聊天,碰上從事音樂相關職業的,問問自己好奇的問題,交流起來總是滿臉自信。
“生活得到改善的村民,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娛樂方式,也開始追求自身的進步。”在邱雪萍看來,這也是“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這句話的生動注解。
城市和鄉村、現代和傳統交融——
復興活力在山里涌動
晚上9時30分,原定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因為村民和游客紛紛要求上臺表演而遲遲未能結束。臺上,從小號到長笛、從芭蕾到街舞、從戲曲到流行音樂,大家拿出了看家本領。臺下,人們用手機、相機記錄下親友的閃光時刻。
參與現場安全保障工作的大頭村村委干部賴忠卿堅守著自己的職責,在舞臺邊走動巡查。從第一場音樂會開始,因為爆棚的人氣,七里鄉大部分鄉村干部都到現場幫忙,防止意外發生。
工作間隙,他也關注著舞臺。“古老的歌曲在唱著童年的夢想,走過的世界不管多遼闊,心中的思念還是相同的地方……”前幾周演唱的一首老歌《回家》,讓他至今仍思緒萬千。
賴忠卿曾在江蘇、上海等地打拼多年。回到衢州后,他在城里買了房,開了文化用品店,卻始終覺得沒有自己的根基,“越是遠離家鄉,就越想看清家鄉,年老以后還是要回歸家鄉”。
對于自己剛裝修好、正在試營業的民宿,他也有了新的規劃。等這個旺季過去,他要再調整裝修,讓每間房間更有特色,并將一樓大廳書架擴建,做成村里的公共圖書館,“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會慢慢轉移到鄉村”。
“讓人能夠回來,這是鄉村建設的根本問題。”朱欣慰也在觀察,期待賴忠卿的民宿能夠成功,為七里鄉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也讓他多一些說服農家樂業主轉型升級的底氣。
而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所有人欣喜。隔壁石梁鎮村民將電話打到柯城區委宣傳部,覺得音樂會不能只在七里鄉舉辦,其他村也有條件辦。于是,區里經過緊急協調,一場更具“秀文化”意味的“鄉村好聲音”策劃出爐,各鄉鎮賽區選拔賽也于8月初陸續開展。
“有生命力的鄉村,不是簡單移植城市的模式,文化同樣如此。我們在將本土文化做得精致的同時,引入城市的現代化元素,尋找與村民、返鄉人員,甚至是游客的共鳴,真正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復興提供動力。”邱雪萍覺得,現在最難、也是最關鍵的,是如何在底子很薄的山村挖掘本土文化。
最近,朱欣慰在桃源村均良自然村里的嘗試,挖掘山村耕讀傳家的傳統,結合當地特產粽葉,設計打造“狀元粽”,正是對這些想法的實踐。
音樂會還在持續。他們給8月底最后一場命名為“新村民計劃·來年的歌”,既是再次相會的期待,也表達著希望更多力量建設鄉村的愿望。人們在期盼,“山村音樂節”未來能夠成為旅游品牌,讓七里成為“鄉村民謠之鄉”。 (浙江在線 記者 沈晶晶 區委報道組 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