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白小林主任醫師為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繼承流派“和法”思想,通過純中藥控制患者血糖,凸顯奇效。特分享白老師運用“和法”思想治療糖尿病的一個經典案例。
初診(2020年03月11日):劉某,男,57歲。以發現血糖高1月為主訴就診,未予系統診療。近期監測空腹血糖:15mmol/L,餐后2小時血糖:23mmol/L,口干多飲,伴雙手麻木,頭暈,乏力,納可,夜休尚可,二便調。察其舌質紅,苔白厚,脈弦滑。辨病為消渴,證屬肝郁脾虛、陰虛內熱證,治療當以疏肝健脾,養陰清熱為主,方劑選用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治療糖尿病經驗用方——加味逍遙散加減。
處方:丹皮15g,炒梔子6g,醋柴胡10g,白芍15g,當歸10g,白術10g,茯苓15g,甘草6g,姜半夏10g,麩炒枳殼15g,酒萸肉15g,厚樸10g,麥冬15g,竹茹6g。6劑,日一劑,水煎400ml,分早晚飯后半小時溫服。西醫治療以口服格列齊特緩釋片以及二甲雙胍片為主。囑患者:糖尿病飲食;適度運動;監測血糖;按時用藥,預防低血糖。
二診(2020年03月18日):患者訴擔心西藥產生依賴性,故未口服初診時所開具的西醫降糖藥物,僅服用上述中藥,同時堅持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服藥后血糖逐日降低,近3日空腹血糖波動在6.0-6.5mmol/L之間,餐后血糖波動在4.6-8.0mmol/L,與初診時比較血糖值顯著降低,均已達到正常范圍。白小林主任醫師認為患者肝郁脾虛日久,耗氣傷陰,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故在上方基礎上加炒山藥30g以益氣養陰、補益脾腎,共6劑,監測血糖。
三診(2020年03月29日):患者訴口干多飲明顯減輕,雙手麻木感有所緩解,頭暈、乏力較前明顯改善,納可,夜休尚可,大便不通,小便可。察其舌質紅,苔白厚,脈弦。近3日監測空腹血糖波動在5.0-6.3mmol/L之間,餐后血糖波動在5.4-6.2mmol/L,偶有血糖波動,追問患者飲食情況,得知為飲食不當造成,囑患者:控制飲食。患者陰虛日久,津液不足,不能濡潤腸道,故便干不行,故將上方枳殼換為枳實15g,去山藥換玄參20g,再服12付,繼續監測血糖。
四診(2020年04月12日):患者訴監測空腹血糖4.4-6.2mmol/L。上癥皆消,故效不更方,繼服12付,不適隨診。積極監測血糖。
按:消渴病即糖尿病,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勞欲過度,基本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先賢們在辨證施治時,將消渴病分為三消,即上消(肺熱津傷)、中消(胃熱熾盛、氣陰虧虛)、下消(腎陰虧虛、陰陽兩虛)。白小林主任醫師指出盡管現代醫家秉承前賢,對消渴理論多有發揮,拓寬了辨治思路,但單一的病機理論不能完全解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說明糖尿病不是某個單一方面或單一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它的病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于人體,或正氣虛衰,引起正邪斗爭,打破了機體的陰陽平衡,即“失和”,導致人體失和,樞機不利,發為消渴。
糖尿病早期,由于各種原因樞機不利,陽氣在表的升降出入受到影響,使氣機郁滯;氣滯日久,郁而化火,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肅,肺臟功能失司則不能布散水津以潤臟腑而口渴引飲;樞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和,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能輸布水谷精微滋養全身,從而出現消渴,加之則木郁克土,使脾失健運加重,使濕熱內生,積滯胃中釀成痰濁,痰濁郁久,化火傷陰,使胃腐熟水谷的功能過于亢進,故消谷善饑。此階段,主要為脾肺、肝胃功能失和,病變過程均以實證為主,氣滯、水濕、痰濁、郁熱兼夾為病,可兼虛(氣虛、陰虛)、痰濁化熱與否決定血糖是否升高。
本案患者肝脾失調,樞機不利,肝郁日久,化火傷陰,陰津不足,不能濡潤口舌,故口干、多飲,脾虛運化失常,氣血化生乏源,無以濡養四肢肌肉及腦竅,故乏力、頭暈,氣血不足則無以榮養肌肉,故出現手麻,因而治療以疏肝健脾為主,養陰清熱為輔,選方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可調和肝脾,具有疏肝健脾之功,方中丹皮、梔子清肝經郁火,麥冬養陰清熱,姜半夏、竹茹配伍,防止脾虛積滯阻胃,一涼一溫,寒熱平調,厚樸、枳殼可理氣健脾;白芍、半夏乃方中之轉樞,芍藥佐補益藥能益陰扶正,佐養陰清熱藥能斂陰清熱,佐補陽藥使陽氣外達舒暢,從而達到陰陽相調,寒熱得和,上下得通,臨床配伍不同則更顯其妙,正如《得配本草》所說:“得一藥而配數藥,一藥收數藥之功;配數藥而治數病,數病仍一藥之效。”半夏之用,關鍵之處在于其能引陽入陰,柴胡由陰而達陽,半夏由陽而化陰,可以說是絕妙之配伍。肝為腎之子,肝郁則腎亦郁矣;腎郁而氣必不宣,或曰肝氣郁而腎氣不應,子病而母必有顧復之情,肝郁而腎不無繾綣之誼,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疏肝之郁,即開腎之郁也,配合酒萸肉以補益肝腎,一取少火生氣、鼓舞臟腑之義,此方疏肝腎之氣,非通經之藥也;補肝腎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腎之氣疏而精通,肝腎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二為防止消渴病傳變至腎經,取既病防變之義。二診時考慮患者病久,氣陰不足,脾虛失運,故加山藥以益氣養陰、補益脾腎。三診時便干不行,故調整枳殼為枳實,枳實較枳殼峻烈,功善破氣消導,用以寬腸理氣,玄參替換山藥以養陰增液,潤腸通便。四診時患者大便明顯好轉,血糖仍處于正常水平,效不更方,帶藥12付以鞏固療效。全方以疏、清、養、通為主,意在疏而和之,清而和之,養而和之,通而和之,使得人體上下宣通、內外透達、氣機調暢、陰陽平衡。
白小林遵循秦晉高氏內科學術流派“和法”、“氣機紊亂”等學術思想,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全方以調和臟腑氣機為核心,氣機通暢,臟腑功能如常,氣血津液正常布散、濡養全身,血糖達標,諸癥皆消。
(白小林,西安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授權本網發布)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