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0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最近,貴州省凱里市印發通知,對紅白喜事中的酒席、規模進行了詳細要求。其中,復婚、再婚不得操辦酒席,一事多辦、一事多地辦等情況,也屬違規操辦酒席行為。
凱里的這個通知不由得讓人心里犯嘀咕,復婚再婚怎么了?就得受歧視嗎?不久前河南省前臺縣也出臺了一個關于婚喪嫁娶的文件,規定彩禮總額必須控制在6萬元以內,酒席要控制在10桌以內。雖然事后臺前縣相關負責人出面解釋說,文件意在引導,不具有強制性,但還是受到了輿論的質疑,覺得是不是管的有點多,要求有點嚴?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魏永剛認為,移風易俗是好事,但是“用力過猛”就有點急功近利的味道,非但不能凝聚共識,引領婚喪嫁娶新風尚,反會因為難以執行而損害政府公信力。
魏永剛:年關時節,正是移風易俗加強社會建設的好時機,但如何移風易俗卻是一個大問題。貴州凱里發文件規定婚禮“標準”,不是一個“孤例”。此前,其他地區也有過曾類似舉措。這說明,一些基層政府進行社會建設還缺乏新思路,遇到問題總想到發文件下命令的老辦法。實際上,對于改變婚禮舊俗這樣的事情,發文件的辦法是不靈的。
移風易俗要注意發動群眾的自發力量。我在西部一個村采訪時,曾經聽到過這樣的故事。當地婚禮禮金上漲很快,群眾很有意見,但誰家也不想帶頭降下來,因為這涉及到面子問題。基層黨組織動員村里那些經常參加和主持婚禮的人,成立了一個紅白理事監督會。這個監督會對婚禮的禮金提出了最高標準。這樣,不僅這個村里的禮金價碼下降,周邊村子里的人也紛紛效仿,幾乎改變了那一條河溝十幾個村子的風氣。社會風俗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過程,而且多數人都是參與者。移風易俗,更得重視群眾的力量。
風俗并非不可移易,但是如何移易,卻得講究技巧,講求方式方法。中國人做事特別注重“情”和“理”,魏永剛為,“移風易俗”無非是為了社會形成一個更好的價值共識,所以無論是紅頭文件也好,鄉約村規也好,必須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標尺來衡量。另外,也需要一個好帶頭人來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魏永剛:移風易俗當然需要有人帶頭。我們鼓勵和提倡黨員干部帶好頭做榜樣,但不能用強迫命令的方式。前些日子,我老家的一位干部給孩子辦了一個獨特的婚禮;槎Y儀式上不僅請長輩介紹家族歷史,還添設一個拜鄰居的環節,讓新人認識周邊鄰居。這個婚禮在當地引起不小反響,人們說這是把婚禮辦成了家風的第一堂課。類似這樣的新風尚,基層肯定還有不少。我們要大加提倡,擴大影響,創造條件,讓“星火燎原”。
社會建設有其獨特規律,有別于其他建設。任何簡單化舉措,都難以湊效。直接照搬行政命令和發文件的方式,與我們的目標會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