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3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不僅會影響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更是關系著生產者的利益。如何有效防止大宗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解析調整思路拓市場。
張子雨:農產品價格走勢變化牽動大家的心。但是價格波動是有規律的,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價格波動的周期性,而且還有一些朋友做起了反周期的買賣,在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時候開始擴大產能,為的就是趕上下一個上漲周期。
不過也有人發現,反周期的買賣也不好做,因為,如果大家都開始反周期操作,就又會產生巨大的產能,從而造就新一輪周期。
其實,讓農產品價格短期內波動的本質原因是農產品產能的集中釋放,而形成這種集中釋放的關鍵因素就是農產品的供給量大,品質相似。
理解了這一層就可以發現,其實面對的問題并不完全是農產品市場的價格起伏不定,而是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需要深度調整,這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
數據顯示,早在2014年,我國蔬菜年產量就超7億噸,人均年占有量1000多斤,均居世界第一,產銷量占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但低端產品供給過剩,這么一來,風調雨順,農產品豐收的時候反而會賣不上價錢;另一方面,低端產品供給過剩,綠色、有機等高端產品嚴重不足,季節性、區域性供需失衡問題凸顯,這也導致農產品的供給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平均,使得價格波動更容易發生,一旦有人為因素進行誘導,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風浪。
在結構調整方面,河北張家口市一些做法值得借鑒。為避免無序生產、同質競爭,張家口市劃分了壩上無公害錯季菜、壩下丘陵區無公害錯季菜、河川區無公害設施菜、無公害特菜4個蔬菜優勢產業帶,而且還推廣了各種現金的生產方式。這樣一來,雖然成本高,產量低,但蔬菜質優價高,供不應求,甚至遠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
這樣的農產品,不管市場如何波動,都會穩坐釣魚臺。
農業正在向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現在思考農產品的生產,就要一定程度上跳脫非漲即跌的二元思維。市場規律固然重要,而農產品市場的細分領域實際上還存在大量沒有開發的藍海市場,如果能夠針對這些需求來生產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擺脫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困擾,而從宏觀角度來講,大家如果都能夠優化產能,就能主動引導市場趨勢,把價格波動降到比較低的水平。
正所謂:
價格波動是規律,結構單一是問題。調整思路拓市場,改革供給品種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