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決定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
這樣做的目標是什么?
高校能為鄉村振興做些啥?
行動計劃提出,力爭通過五年時間,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強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使高校成為↓↓↓
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咨詢研究的高端智庫。
高校會支持啥?研究啥?一起來看詳細內容↓↓↓
七大行動具體有哪些舉措
一、科學研究支撐行動
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引領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提升前沿科學與技術水平。支持高校圍繞國際農業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在農業生物組學、生物育種等戰略必爭領域不斷形成新的優勢,在新一代系統設計育種、合成生物學等農業重大科學與前沿技術方面加強布局,搶占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
——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創新。發揮高校學科綜合優勢,促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農業發展的交叉融合,帶動農業向綠色、智能發展的技術變革。支持高校以信息化主導的智能農業、生物技術引領的農業生物制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技術為導向,加強交叉融合的創新布局,探索新模式,引領新方向。
——加強鄉村振興的戰略研究。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重大、熱點、前瞻性問題開展戰略與政策研究,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撐。
二、技術創新攻關行動
支持高校加強服務鄉村振興技術創新,突破現有技術瓶頸,強化聯合攻關、推廣轉化與集成應用,解決制約和影響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
——突破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加快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及其他新興科技與農業科技的深度融合,重點突破重要動植物高效育種、農業標準化、農業大數據與信息化、智能農機裝備與制造、食品制造等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
——強化技術支撐體系創新。面向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在大宗重要農產品安全生產供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食品健康與營養、農業裝備現代化和信息化改造、農產品創新性利用等領域加強創新研究,形成技術支撐體系。
三、能力建設提升行動
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圍繞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以科技創新基地和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為抓手,加強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建設。
——加強農業農村領域重大條件平臺建設。支持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等國家級科技平臺基地。新建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條件能力。
——建設鄉村振興的協同創新平臺。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協同互動,建設鄉村振興協同創新中心。支持高校以地理分布和地域農業特色為基礎,建設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性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互補優勢,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
——加強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優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布局,成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聯盟,構建國家需求導向、項目任務帶動、平臺資源共享、學科優勢互補的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機制。支持高校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依托,統籌現有綜合示范基地、特色產業基地、分布式服務站以及教授工作站、實驗站等平臺,選擇典型縣市、鄉鎮或村莊,通過資源集聚,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與地方、企業需求對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創新發展,把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
四、人才培養提質行動
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加快培養不同類型農林人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促進學科專業發展建設。支持高校加強農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涉農學科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升級改造現有涉農學科專業。進一步加強交叉學科和新興涉農專業建設,加快建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智能裝備、農業遺產、休閑農業、共享農業、航天農業、互聯網農業以及農業新能源與新材料等新興學科,發展新興涉農專業。
——強化人才培養。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支持高校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建設一批一流農林專業,打造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創新,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一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加強基層人才能力培訓。支持和鼓勵高校對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農村實用人才等開展常態化培訓,重點加強對在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等生產經營主體的專業技術技能和科技素質提升開展培訓。
五、成果推廣轉化行動
支持高校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選題立項,研發新品種,集成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聯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成果推廣轉化示范。
——加快農業技術轉移轉化。鼓勵高校建立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成果孵化平臺等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支持高校與行業部門加強合作,在鄉村產業、教育、文化、醫療、建筑、交通、生態、安全等領域孵化一批鄉村振興引領型企業,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和鄉村振興示范村。
——打通轉移轉化機制障礙。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加強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健全農業科技領域分配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
——服務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與鄉村產業興旺的重大需求,鼓勵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基地等開展農業農村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建設一批有示范性的高校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基地,支持高校師生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活動,推進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和產業應用。
六、脫貧攻堅助力行動
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與科技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引導,積極開展精準脫貧行動,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開展精準脫貧的實驗示范。支持高校圍繞精準脫貧總目標,開展教育、文化、經濟、生態的一體化試驗與示范,探索政府、企業、農戶及社會主體綜合協調的脫貧機制。總結和集成中國特色的精準脫貧理論,為國際反貧困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書寫科技脫貧攻堅“高校樣本”。支持高校組織專家學者、科技服務團等專業力量,深入貧困地區一線,帶動企業、校友等多方力量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新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在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發展新型業態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貧困地區“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七、國際合作提升行動
支持高校與發達國家開展高水平合作,強化農業科技交流,聯合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支持高校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加強高水平國際合作。支持國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糧食安全、農業政策交流、種質資源交換、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對外投資促進、農業合作規劃等相關科研交流活動,開展農機、種子、農藥、化肥和農產品加工等優勢農業產能合作研究。
——促進國際人才交流。支持高校引進國際知名學者參與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鼓勵和支持國內學生赴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農業發達的國家留學,多方式、多渠道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加強與國際主要學術組織合作,積極承辦重大國際學術會議。
——提升開放創新服務水平。實施《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與國外機構建立優勢互補的實質性、多層次、多渠道合作。發揮高校農業走出去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為我企業境外投資經營、海外拓展提供境外農業資訊與咨詢服務,在“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有技術支持,有專業攻關,有人才培養,都是鄉村振興需要的,期待!
本文轉自:微言教育(ID:jybxwb)
中國鄉村之聲轉載編輯:白晨//責編:李沛//監制:曹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