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鄉村名嘴王”田春水是一名鄉村婚禮司儀,也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要說說這些年家鄉的變化,田春水說:“數也數不清,房子漂亮了,馬路干凈了,就連人們對婚禮的要求也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田春水:我叫田春水,是天津寶坻人,1977年12月底出生。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成長起來的。
記者:對改革開放的初期有什么印象么?
記者:從天津火車站到寶坻有將近兩個小時的路程。寶坻位于天津市中北部,最早寶坻被稱為縣,2001年寶坻縣撤縣設區,由此寶坻區正式成為天津市市轄區之一。田春水是寶坻區潮陽街道燒角村人,這40年來,一直生活在寶坻。
田春水:在我小時候,我們家住的是土坯房,那是一種磚和土坯相結合的房子,我們老家人管這種磚加土坯的房子叫做“里生外熟”。因為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磚,所以這種房子容易變形,墻體容易歪斜。現在我住的這房子是新蓋的,它跟以前的老房子完全不一樣,先說它的外觀,有混凝土和磚,房頂都是大瓦的。再看配套設施這一塊,有吊頂和燈,最重要的是排水設施改進了。現在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抽水馬桶,有化糞井,還有統一的排水管道。供暖這塊,我們家今年安裝了燃氣供暖片,我們村今年供暖就完全燒氣了,很環保。
記者: 還記得小時候村子里是什么樣子嗎?
田春水:我記得小時候,我們村里都是土路,根本沒有柏油路。我上學的路不長,大約400米。每逢下雨,路會變得泥濘不堪,我必須得穿著大雨靴子,甚至有時候還得讓我母親背著我走那段路。還有一個情況,一下雨整個教室的地面就糊一層泥,全是同學們在外邊踩的泥。放學后,值日生就得拿土簸箕和鐵鍬往外鏟。這時我記憶中的路,但是現在我們村到處都是柏油馬路或混凝土道路,好走多了。
記者:田春水家中兄弟兩個,父母年輕的時候都有工作,據他回憶那時家里的生活條件在村里還算不錯。
田春水:小時候沒吃夠的東西,我到現在都愛吃。我記得清清楚楚,有一年我病了,我爸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去寶坻城區看病。我看街上有賣糖葫蘆的,我都沒見過那么漂亮的糖葫蘆,這一串一串大紅色的,四面那都包著糖的,倍兒好看。我爸看出來我想吃,就給我買了一串,我吃得真過癮。回去以后,我告訴村里的小伙伴,城里的糖葫蘆才叫真正糖葫蘆呢,你們都沒吃過。小時候愛吃的糖葫蘆和巧克力這兩樣東西,到現在我也吃不夠。
記者:說完了吃,那時候穿得如何?
田春水:我記事的時候,我們都喜歡穿軍裝,領子上還會別個小領章。我們還喜歡戴帽子,帽子上還得有個紅五星。我們的衣服經常打著補丁,沒買過成品衣服,一般人都是去做衣服穿,但只有過年才做新衣服。我記得大約上小學4、5年級的時候,那年過年,我媽突然對我們說,咱們今年不做衣服了,我和我哥倆人很難過,后來我都哭了,那年過年沒有穿新衣服。
記者:田春水說,自己的這些童年趣事到現在想起來還是感到很溫暖,很快樂。
田春水:我記得那時候我們村里只有一臺電視機,還是臺彩電。大約1983年的時候電視里播《少林寺》,我們村就把那個彩電放到一個挺大的屋子里,并且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村民們就一起去那個屋子看電視節目。我哥哥因為那次看《少林寺》,還被一個很胖的女孩一腳踩在了鎖骨上,把他的鎖骨給踩折了。
記者:因為從小深受廣播里相聲、評書的影響,加上天津人天生自帶的語言天分,長大后田春水成為了一名婚禮司儀。40年來,我們國家的深刻變革,也體現在一對對新人的婚禮上。
田春水:我記憶當中參加過的一次印象比較深的婚禮,是我大姐出嫁。婚禮時我還小,就負責拎包袱,那包袱里面裝的是餃子,還有一些其他東西。到了姐夫家,我就負責掛門簾。那時候婚禮用的是牛拉車,但那是我坐得最舒服的牛車。牛車上鋪著花被子、花床單,我大姐就坐在那車上,我就坐在我大姐旁邊。
記者: 這40年來,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讓田春水有了接觸外界、豐富自己生活的機會。除了做婚禮司儀,他還是寶坻區的文藝骨干,小號、鋼琴、口琴、吉他,各種樂器他樣樣精通。年輕的時候還曾組建過樂隊,舉辦過演唱會。
田春水:那是1999年12月31日的晚上,還有幾個小時就跨世紀了。我們樂隊在跨年晚會上表演節目,臺下的掌聲、歡呼聲、尖叫聲此起彼伏,我當時覺得自己簡直是“黃家駒附體”。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樂隊散了,但是我一直喜歡音樂,喜歡舞臺,寶坻區里有一些文藝活動我總會參加。活動中,有時候我是主持人,有時候我是歌手,但是我已經很多年沒彈吉他了。直到我閨女逐漸長大以后,我發現她喜歡唱歌,也有音樂天賦,于是我就教她唱歌,后來她還學了鋼琴,我就把吉他又拾起來了。她到現在已經學了7年的鋼琴,有的時候她彈鋼琴,我彈吉他,我們就配合演奏一段,也曾經一起參加過很多演出。
記者:如今田春水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們放假的時候,他們一家經常出去旅游。作為一位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人,田春水不禁感慨,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是他小時候想都沒有想到過的。
編輯:
馬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