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有熱度、有態度”
各位好!我是高凡。今天我們要聊的關鍵詞是“套路”。之前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看起來“套路”并不是什么好詞兒。
但其實,只要耐心、走心加上有信心,刻板的“套路”也能成為創新的思路。
套路1:面對新事物,給它點時間
本周三(6月2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共享經濟”成為被討論是主角。李克強總理要求政府各部門在對待共享經濟這樣的新業態、新模式時要有“包容審慎”的態度,并提到“如果沿用老辦法管制,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信”。
如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滿大街都能找到,一提到“共享”,大都與熱點沾邊。而在農業領域,未來能不能也來一堆共享呢?比如,共享農機、共享農用無人機?這些東西好用,又促進生產力,可眼下有很多管理和認知的“麻煩”影響著“共享農業”的推廣應用。
就拿農用無人機來說,其實現在很多人認為, 共享“無人機”除了在運營上不好管理之外,它的規范命名就不好把握,就像是汽車剛出現時被叫做“無馬車”一樣;那如果叫“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行器”倒是準確,好像又沒有幾個人能記得住。到底怎么叫,還是說不好。
面對新事物,我們該不該重視并試著實踐和改進?當然。對新事物的發展有爭議存在是正常的,但可別因為眼下的“不好管”、“不合適”而拒絕前進。
總理說“幾年前微信剛出現的時候,相關方面不贊成的聲音也很大,但我們還是頂住了這種聲音,決定先‘看一看’再規范。”所以,面對新事物我們別急著求穩,更得求進,不如也先“看一看”,給它點時間、讓它發展。
套路2:路寬了,自己得跟得上
本周二(6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為很多食品的英文翻譯提供了國家標準,一些“奇葩翻譯”成為過去時。
英文翻譯還出個國家標準,有必要嗎?當然。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特色產品正走向世界。
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我國農業的“海外朋友圈”加速拓寬。據農業部外經中心數據,2012年至2015年,我國對外農業投資年均增長51.7%,累計投資達129.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近3.5倍。
近幾年除了農產品、農業投資項目奔向國際市場外,還有越來越多極具中國特色的農業文化、飲食文化也盛行海外。
但我們的特色怎么能讓外國人理解,成為國際認同,始終是個問題。請注意,“聽到”和“理解”是兩個概念。就拿菜品來說,很多翻譯都是直譯,聽起來嚇人。
比如“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意思就是“丈夫和妻子的肺片”,畫面有點血腥,菜還沒點就先嚇跑了。
所以,走出去的路越來越寬,咱也得有跟得上的“交通工具”。中國文化向來講究意境,想走向世界,首先翻譯就得符合英文使用規范和要求,同時又保留自身特色。
當然翻譯還是第一步,從語言到思維,咱都得進一步融合與接軌。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有錢大家賺,有事大家扛。要不,您先給自己整個合適的英文名試試?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并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