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鄭驚鴻)6月5-7日,第四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中國)交流會在山東夏津召開。會議總結了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的成績與經驗,并就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系列決策和農業部2017年國際合作工作要點進行部署。會議提出,農業文化遺產是關乎未來的遺產,做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政府、農民群眾、科研機構、社會企業等共同努力,要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守住并光大這份寶貴遺產,深入挖掘其豐富價值,傳承弘揚農耕文化,拓展農業遺產多種功能,為當下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環境基金支持下,聯合有關國際組織和國家,于2002年發起的重大行動,旨在發掘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財富,探索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為建立全方位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農業部確立了“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指導思想,在中科院等有關專家的支持下,構建了政府主管、科學論證、分級管理、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管理機制。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相繼又有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等11個遺產地陸續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今年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以及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系統(由福建尤溪梯田、江西崇義梯田、湖南新化梯田、廣西龍勝梯田組成)4個遺產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經過12年發展,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快速發展,實現了五個世界第一:擁有GIAHS數量第一、科學論文及著作數量第一、第一個發布國家級管理辦法、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評選、第一個啟動監測評估工作,我國在遺產申報與管理、科學研究與成果推廣、政策融合與機制建設、學科發展與能力建設等各方面均走在了世界前列,有效促進了區域發展和遺產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農民文化自覺性與保護積極性顯著增強,中國的實踐創新為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效的借鑒,并日益成為我國農業外交的靚麗“名片”。
會議認為,隨著2012年我國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了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蓬勃發展,除了已經公布的62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前還有408個備選農業文化遺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珍惜并維護好來之不易的好勢頭,準確理解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要義,要以強烈的責任使命感,在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遺產精髓,為推動當下農村經濟升級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為此會議提出四點要求: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各遺產地政府要以國際視野和國家發展戰略趨勢,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等發展的基礎,將GIAHS與生態、扶貧、休閑旅游等結合,鉚足功夫統籌做好GIAHS保護和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促進遺產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注重平臺建設。各遺產地政府要集成政策與服務,打造多方參與服務的平臺,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帶動區域及核心區基礎設施更新,借助產業聯盟,以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抱團形成合力,打響品牌,走向國際。
三是做好遺產保護。各地要落實好遺產保護的各項工作,要按照糧農組織及農業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制定全方位保護計劃,規范管理,建立動態監測體系,確保遺產得到嚴格保護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是注重模式創新。各遺產地要探索“農業文化遺產+”,利用電商和信息化平臺,提高農村青年的參與度,開發系統多功能性,探索農業文化遺產與品牌建設、休閑農業、精準扶貧、一二三產業融合協同發展模式,找尋新的增長點,讓農業在保護生態系統中發展,讓農民在繼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