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轉眼就到了4月份,各地的農民朋友又忙碌起來,咱們春耕啦!
話說,春耕還是那個春耕,但咱們農民種地的理念和手段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今年春耕有什么新鮮事?
一起去各地的春耕現場看看~
厲害了我的農民朋友
農機不僅成主力,還能從網上預定和付款!
在陜西農業大市渭南的田間地頭,農民用手機一點、支付寶付款,就能叫來植保無人機、號稱“裝甲車”的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新型農業機械,在空中和地面消滅雜草!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廟王村村民張德貴,通過支付寶付款方式,在網上預約了無人機植保服務,成為全村第一個使用無人機進行化學除草的村民。
提供服務的趙鵬飛的無人機,空中噴藥寬幅為3米,短短幾天時間,已完成麥田除草近800畝。一個人同時控制兩架,效率比人工噴藥高出三四十倍。他介紹:“這個飛機有配備RTK(北斗)定位系統,可以實現厘米級噴灑、精準噴灑。”
就在趙鵬飛的無人機空中作業的同時,他的幾位同事正在30公里之外的蒲城縣荊姚鎮,指揮新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進行地面作業。大家戲稱這是火力強大的“裝甲車”。渭南市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宇鋒說:“這臺機器擁有噴頭24個,離作物冠層50公分的基礎上,它的噴輻能夠達到12米以上。每天的作業效率可以達到450-500畝地。”
要說現在,大農機已經成了許多農民春耕的“必備品”。在河南許昌,全市386家農村植保合作社發揮出集中作戰的優勢,水旱兩用自走式噴灌機等大型植保機械大大提高了植保效果和效率。
許昌市植保站站長王燕告訴記者:“像四輪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每天的作業面積可以達到500畝左右,無人機一天也可以作業200、300畝,與傳統的手動噴霧器相比,防效高、作業效率也高。”
種糧大戶趙保獻種了2000多畝小麥,去年自己購買了一臺飛機噴防設備,效果不錯,今年又添置幾臺新裝備。“這高科技能使我們的農民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真正達到高效、快捷、省工、省時又省力。”
今年就要綠色種植,拒絕污染!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到了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機農牧結合、稻田綜合種養等綠色生產方式已經在湖南益陽推行開來。洞庭湖畔的益陽正朝著實行標準化戰略、發展生態農業邁進。
在赫山區龍光橋鎮汪家堤村,益陽市農田謀士水稻專業合作社里已經熱火朝天。為了提高產品品質,理事長黃衛民堅持生物防控,在水稻種殖地點播黃豆、安裝性誘缽等。通過這種綠色防控種出來的大米最高能賣到18元一斤,產品遠銷上海、廣東等地。
黃衛民坦言:“為什么我們的米最高可以賣到18元?就是因為比別人的附加值要高一些。為什么高些?一是農藥用得少,農藥殘留不超標;另外,通過綠色防控種出來的米,口感更好。”
據了解,益陽的赫山區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年出欄生豬100萬頭以上。此前,由于過度養殖,規范不好,造成河流、飲水污染,群眾意見特別大。今年二月,赫山區召開調度會,覺得在今年,對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要通過建沼氣池、蓄糞池,實行干濕分離、雨污分離等方式,達到零排放。
赫山區畜牧水產局副局長唐光華介紹:“干濕分離就是牲畜的排泄物中,干的擠掉水分,壓縮成坨后,把它送到有機化肥廠作原料。糞水進沼氣池,之后用密閉的運輸工具運往山林、田園、果林,還田還林還土,達到零排放。”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把牲畜排泄物利用起來,污染減少了、農家肥有了、資源利用更高效了。
種地不再“認死理”,種植品種調整啦!
在陜西、甘肅等地,農民朋友春耕不再緊盯著是小麥等作物,而是把目光開始投向蔬菜等品種,根據政策和市場,調整自己的種植決策。
春耕大幕逐步在陜西由南向北拉開,農村田間地頭,處處可見農民們平整土地、搭棚鋪膜、培育新苗、采摘大棚果實的繁忙景象。如今的春耕已經不單單是種植小麥,陜西鼓勵陜南、秦嶺山區縣發展高山蔬菜,豐富市民菜籃子。茶產業已經成為陜西省農業繼糧、果、畜、菜后的第五大支柱產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高山區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清明節前后,陜西各地的茶園里也多了許多忙碌的身影。
甘肅今年主要的春耕任務是既要保持糧食穩定發展,又要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此,甘肅在保證糧食穩定在4100萬畝以上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優勢產業,力爭完成新增100萬畝特色優勢產業任務。同時,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增加適銷有效供給;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生產向優勢區集中。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漫水灘鄉西井村土地貧瘠、沙化嚴重,傳統農作物種植收益低。為此,村上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對農民群眾進行培訓,引導農民群眾種植耐堿性的飼草。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棟介紹,當地正在大力推廣耐鹽堿的紫花苜蓿、燕麥、甜高粱等飼草作物。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劉川鎮張灘村的村民們這兩天在田間地頭忙碌勞作。去年,該村種植的高原夏菜行情不錯,多數村民收成很好。今年,很多村民不僅擴大高原夏菜種植面積,同時用上了一種新技術——地膜種植洋蔥。
種地更加規范化,
科學種地盼豐收!
在“中國薏仁米之鄉”貴州省興仁縣,農技專家搶抓天氣晴好、地墑充足的有利時機,深入田間地頭現場培訓傳授經驗,講解技術,指導農民搞好薏仁米播種,進行規范化種植。
去年,興仁縣共種植薏仁米30萬畝。今年為規范境內薏仁米的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種植,提高薏仁米種植技術和畝產量,實現農民增產增收,興仁縣通過簽訂政府、公司、合作社、社員(農戶)的四方合同,采取政府墊資發放種子、化肥、農膜等農資,農技部門實施技術指導,合作社監督管理、社員(農戶)種植、公司訂單收購的方式,規劃10000畝的薏仁米標準化基地和1000畝的興仁小白殼薏仁米標準種源基地進行薏仁米規范化種植。
興仁縣下山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剛說:“今年種的就是省里面審定的貴苡1號,標準化栽培,按寬窄行,寬行是80公分、窄行是50公分,窩距也按50公分,要保證通風透光、陽光充足,才能夠使籽粒飽滿。如果是和常規等行距的栽培方法和老百姓的傳統大細窩栽培方法相比,這個產量比一般普通栽培方法每畝要增加200至300斤。”
培訓現場,農技專家通過親自示范,面對面與種植戶進行的交流講解種植的行距、施肥、覆膜等技巧,切實讓廣大種植戶掌握規范化種植的要領。興仁縣下山鎮馬乃屯村種植戶趙立偉說:“我家有6畝多地,以前從來沒有干過覆膜的薏仁米,今年拿這個地膜來搞,經過學習,我就基本上都看懂了,主要學了放肥料、放種子、挖溝、覆膜。我一定按這個標準生產,產量就高了,自己收益也會越高。”
據了解,興仁縣將任務層層落實到鎮、村、戶,實行領導農技人員的包保制度,縣鄉農技干部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科學指導薏農種植。興仁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楊連坤說:“今年全縣薏仁米種植35萬畝,預計在4月20日前可以種完。”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并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