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2014中國鄉村之聲 > 滾動新聞

央廣網

限時啃下最后的“硬骨頭”——重慶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15-12-23 20:36:00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限時啃下最后的“硬骨頭”

——重慶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圖為渝東北城口縣嵐天鄉大洪壩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

  本報記者唐園結鄧俐黃朝武簡承淵

  隆冬時節,地處武陵、秦巴深山的渝東南、渝東北地區云霧繚繞、白雪皚皚。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將此境地描繪成一片美麗和諧的世外桃源。

  然而,現實中“桃花源”所在的武陵山區,與秦巴山區一樣,高山林立、溝壑縱橫,地理條件復雜,人居環境惡劣,耕地、水源等資源性矛盾突出,千百年來與貧困相伴,“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

  民諺“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山高路陡土地薄,又缺吃來又缺喝”等,反映的便是重慶這片高寒山區老百姓生活的艱辛不易。

  面對祖祖輩輩揮之不去的貧困,性格火爆而堅韌的重慶人奮發圖強,決意扭轉命運。在全國扶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重慶從上到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五大功能區戰略定位和自身貧困特點,誓以決絕恒心和堅定毅力“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貧困地區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日前,記者深入重慶山區探尋脫貧攻堅壯舉,目睹了山里山外的新變化新氣象,感受到了干群凝心聚力、合力攻堅的豪邁氣勢。

  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

  精準發力,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專項扶貧、專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脫貧攻堅只趕前不延后,要在西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點的是燈燈角,睡的是苞谷殼……”重慶貧困山區,綿延大山如同道道柵欄,貧困出不去、富裕進不來。

  重慶農村大、山區廣,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38個區縣版圖中,有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4個市級貧困區縣,貧困面之大、脫貧任務之重在直轄市中絕無僅有。扶貧開發是直轄之初中央交辦重慶的“四件大事”之一。

  這是一次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把扶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不斷加大扶貧力度,確保如期完成“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打掃戰場”的攻堅目標,即18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貧困人口全部越過扶貧標準線。

  “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說,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闡述了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慶每一名干部都要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動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

  “要在西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扶貧攻堅任務只能趕前、不能延后。”重慶目標明確、意志堅定。

  方向已明,沖鋒號已響,刻不容緩。重慶各區縣形成了共識:貧困人口是重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扶貧攻堅是“底線性”工作,這塊“硬骨頭”無論多硬都必須啃下,這場硬仗無論多難都必須限時打贏。

  這是一盤龐大的民生棋局。

  “啃硬骨頭就要瞄準貧困,找準窮根,集中力量,精準下藥。”重慶市副市長劉強說,根據區縣功能區戰略定位,市里制定了“1+1+13”的扶貧攻堅政策體系,即《關于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的意見》、《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以及13個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實施方案,科學安排脫貧時序,把任務分解到每個部門,把責任落實到每個區縣,將年度目標細化到村戶,決不落下一名貧困群眾。

  脫貧攻堅是全局性的系統工程,關鍵是要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

  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戈新說,我們的著力點是抓住“精準”,精準識別哪些人需要扶,精準明確哪些部門去幫扶,精準配套系列政策舉措,在生態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轉移就業、教育醫療、低保“兜底”、金融服務等方面精準發力,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專項扶貧、專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這是一份厚重的責任擔當。

  扶貧政策到不到位、工作落不落實,要看干部作風實不實、嚴不嚴。重慶著力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從政策支持、考核評價、績效掛鉤等方面,調動和增強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對脫貧人口多、脫貧效果好的區縣,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鼓勵“各顯神通”抓扶貧,做到干部群眾用對勁,貧困群眾真脫貧。

  “脫貧摘帽必須實事求是,成熟一個摘一個,決不允許揠苗助長。”重慶要求當地紀檢、監察、督查部門共同跟進,對目標任務落實不力的,對項目資金嚴重不落實、“跑冒滴漏”的,對“造盆景”、講大話搞“政績工程”的,對“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的,進行嚴肅問責和查處,讓各級干部真正把貧困地區群眾放在心上,把扶貧脫貧的責任扛在肩上。

  搬下山既要富口袋又要富生態

  因時因地整合政策,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重大決策在群眾期盼中呼之而出,實現了山區貧困群眾就近就地搬遷,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巍巍青山,悠悠碧水。地處長江中上游的重慶,肩負著保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國家戰略。

  而這些保護區多處于高寒邊遠山區、深山峽谷和石漠化地帶,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適宜居住,破壞性耕作給生態保護帶來直接威脅。

  既要使山區群眾如期脫貧,又要保護兩岸青山和一江清水,這考驗著各級黨政干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重慶直轄以來,緊抓扶貧工作不放,通過異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方式,使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

  這些年,容易搬的和好搬的已經搬完了,剩下的是最難解決但又必須解決的“硬骨頭”。這部分人貧困程度普遍較深,鄉土情結重,不愿意搬遷到離家遠的地方。如果他們繼續留在山上,僅靠那點山地,要實現同步小康根本沒可能。

  思慮再三,一場宏大的扶貧方式變革在群眾的期盼中孕育而生。

  2013年,重慶在整合原有異地扶貧搬遷、生態移民、財政專項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基礎上,作出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的戰略決策,并將此作為集中力量解決突出貧困問題的頭等大事和25件民生實事之首,計劃用3年時間搬遷50萬人,從根本上斬斷“窮根”,促進貧困人口走上自我發展、脫貧致富良性循環之路。

  安土重遷,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山里的貧困群眾而言,搬遷絕非易事。

  “搬與不搬,充分尊重民意,由群眾自己說了算。”搬遷原則十分明晰,一切以群眾得實惠為根本前提,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不搞強迫和行政命令。

  搬遷工作正式開始前,重慶做過扎實的摸底調查,從對象認定、實施程序、安置方式、資金籌措、目標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強化“精準”理念,防止搬富不搬窮、搬近不搬遠。

  摸底結果是“民心所向”,第一次對區縣的摸底調查,愿意搬遷的貧困群眾就達到141萬人。

  “做夢都想搬離窮地方!”在重慶黔江區濯水鎮甘家壩搬遷安置點,村民馮錦非常滿意遷入的新居,“再不像以前住在山里,山高路遠不通電,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種點苞谷還被野豬拱了,孩子上學,單趟就要兩三個小時,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

  搬遷搬的是民生,暖的是人心。往哪里搬、錢哪里來、房子怎么建、政策如何配套……這是必須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重慶統籌“10個指頭彈琴”,從搬遷補助、房屋建造、戶口遷移、安置點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強化扶貧搬遷政策,建立部門領導分片聯系制度,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督查,研究解決搬遷中的具體問題。

  各區縣、鄉鎮編制具體的操作性實施方案,對搬遷農戶逐戶規劃,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安置方式,制定可行的籌資辦法,全市形成了市級有總規、區縣有詳規、鄉鎮有方案、農戶有“明白卡”的規劃實施體系。

  “農民在山里苦怕了、窮怕了。聽說扶貧搬遷政策后,積極性都非常高,爭相報名。”黔江區區委書記余長明說,扶貧搬遷就是要幫群眾挪窮窩、斬窮根、治窮病。依據摸底情況,黔江計劃建設集中搬遷安置點94個,目前已建成64個,安置貧困群眾2.7萬人,安置率超過七成。

  深度貧困戶是貧困群體中最需要照顧的,也是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關系到整個脫貧進度。

  “對于農村低保戶、建卡貧困戶、危房戶等特殊困難群體,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予以優先考慮,通過政策調控來兜底。”重慶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說,市級專項資金采取差異化補助政策,將深度貧困戶的搬遷補助從一般農戶的每人8000元,提高到每人1萬元,讓他們搬得起、住得舒服。

  各區縣在市級資金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也制定了差異化補助政策,提高對深度貧困戶的補助標準,黔江、忠縣、武隆、開縣等區縣,對特困戶每戶增加補助3-5萬元。

  巫山縣有6000多人的搬遷需要政府兜底,縣財政給每戶深度貧困家庭配套3萬元搬遷資金,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每人5000元的搬遷補助。粗略計算,一個3口之家的貧困家庭,從市縣兩級可以獲得7.5萬元的搬遷補助款。以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建房標準計算,7.5萬元足夠支撐建房費用,而入住需要的裝修、家電等花費,則由對口幫扶單位統籌解決。

  在實施差異化補助政策的同時,重慶探索小額貸款貼息、地票制度、干部結對幫扶、社會愛心救助等多種方式,降低搬遷門檻,幫助貧困戶搬出大山。

  2013年以來,重慶市級以上專項補助資金達到45.09億元,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1.63萬人,占目標任務的103.26%。今后兩年,重慶還將完成搬遷15萬人,實現山區貧困人口宜搬盡搬。

  樹挪死、人挪活,搬遷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劉光兵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龍溪鎮老橋村搬遷對象戶。2014年搬遷以前,一家6口人擠在1間老木屋和2間平板房,10余畝地種著馬鈴薯、玉米、紅薯和果蔬等,地越種越薄,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如今,他在龍溪鎮扶貧搬遷安置點購買了120多平方米的樓房和30平方米的門面房,利用外出務工學到的技術,開始了家裝創業,穩穩當當年收入10多萬元。

  隨著農民下山,許多過去開墾的山坡地,退耕還林種上了果樹,生態得到了改善。

  有產業脫貧才有底氣

  脫貧既要“輸血”也要“造血”。要徹底擺脫貧困,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獨木難撐的格局,瞄準市場,創新體制機制,壯大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幢幢別致的二層小洋樓已陸續入住,小河繞村而轉,冬日午后的黔江區中壩村靜謐而美麗。這里是一處典型的搬遷集中安置點,農民在附近園區打工,日子過得充實。

  “搬遷農民有了事情做,才能安穩過日子。”黔江區委農工委書記姚培林說。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逐步能致富。重慶市農委副主任高興明說:“我們著力改變傳統農業獨木難支的格局,在特色產業選擇上下功夫,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貧困戶增收找到支撐。”

  產業發展既需要緊貼市場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各地不等不靠,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模式,特色產業風生水起。

  以“反租倒包”方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農民得實惠、企業得效益、產業得發展。

  在永川區何梗鎮上發食用菌種植基地,記者看到,網狀生產鋼架排列得整整齊齊,每個鋼架從上到下可以立體放置1500袋菌包,一個大棚放6萬袋。43歲的瀘縣老板曹繼崗介紹說,18個標準菇棚建好后,返租給當地20戶農民,由他提供菌包、生產技術,農民負責管理。菌菇上市后扣除場地租金、菌袋成本等,農戶年純收入10萬元,整個種植過程農民零成本、零風險。

  永川副區長楊華說,食用菌是永川特色優勢產業,對扶貧脫貧作用大、效果明顯。政府部門整合各類項目投資,配套建設食用菌產業基礎設施,吸引外地企業到永川興業,幫助農民特別是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目前全區整村扶貧項目建設任務已完成80%。

  “生豬托管代養”讓農民富了口袋又學了本事,政府和企業在脫貧責任上找到了契合點。

  2015年底是潼南區承諾的在全市率先“摘帽”時間。奔著這個目標,該區積極引導和鼓勵私營企業參與產業扶貧。針對無經濟能力、無養殖技術、無管理經驗的深度貧困戶,政府與企業“聯臺唱戲”,創造性地推出“生豬托管代養”模式,為按時脫貧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潼南溫氏畜牧公司,記者了解到,溫氏下屬養殖場就近為深度貧困戶托管代養生豬,時限為3年,每年代養兩季共6頭。公司以記賬方式為養殖場提供仔豬、飼料、疫苗等物料,并負責回收出欄生豬。區財政每年給貧困戶1000元的仔豬補貼,同時根據養殖戶聯系貧困戶的數量,給予養殖戶每聯系一戶1000元/年的勞動補助。

  “溫氏提供豬苗時價格下浮10%,回收生豬時價格上浮5%,算上政府補貼資金,貧困戶每年可收入2500元。”潼南區副區長朱福榮說,這一模式已在多個鄉鎮推廣,全區1/3的深度貧困戶因此受益。貧困戶可以到養殖場打工學習技術,為后期自我發展積累經驗。

  柏梓鎮中渡村貧困戶張天才,身體三級殘疾,家里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在幫扶干部幫助下,張天才與溫氏養殖場、溫氏公司、鎮政府簽訂了托管代養協議,“啥子心不用操,就能收入2000來塊錢,還能學技術,這樣的政策真叫好。”

  特色效益農業需要土地適度規模集中,許多有土地安置的地區探索以集中租賃、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加快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在“巴掌田”上實現大集群小單元連片式發展。

  “園區帶動”提升了產業發展水平和效益,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從萬州區武陵鎮下中村制高點向四周望去,漫山的桂圓、荔枝,煞是好看。2013年,在外經商多年的楊元太回到家鄉,流轉山坡地1500畝,投入2000多萬元,發展龍眼生態農業園。當地搬遷安置點農民在園區務工,每天工資40-120元不等。

  楊元太告訴記者,他要干一件“大事”:以水果種植為基礎,開發貴妃文化、漢唐文化、農耕文化,發展融合三產的休閑農業,打造沿江鄉村風情旅游基地,帶動更多農戶增收。

  “我們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重點,力求在特色效益農業提檔升級上取得突破。”萬州區區長白文龍說,萬州以特色和效益優先,引導扶持貧困村發展優質糧油、名優果蔬、畜禽水產、茶葉、中藥材等區域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基本實現了效益農業全覆蓋,每個貧困村都有1-2個主導產業。

  為扶持特色效益農業做大做強,重慶每年安排專項產業扶貧資金,重點支持貧困區縣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中藥材加工等特色加工產業,推動柑橘、草食牲畜、生態魚、榨菜、中藥材、茶葉、調味品等七大重點產業鏈向貧困區縣延伸,培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重慶市農委計劃3年投入3億元以上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100人以上規模的集中安置點所在村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市扶貧辦對貧困搬遷戶發展特色產業給予每戶1000—2000元的專項扶持,貧困戶參加技術培訓免學費、報銷交通費、補助一定生活費。

  黔江區將搬遷與后續產業發展相結合,將新村建設與產業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目前該區已累計建成特色產業基地1.5萬畝,發展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個、農民合作社35個,引導農戶抱團結社發展,形成產、供、銷、加工一條龍服務,在產業融合中提升產品附加值,從全產業鏈上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旅游”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延伸和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扮靚了鄉村,開闊了農民的視野。

  鄉村旅游日益受到市民青睞,針對貧困區縣沉睡的山林資源,重慶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每年安排億元以上專項扶貧資金,有計劃、分步驟地支持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農家樂、鄉村旅館,結合扶貧搬遷,全力推動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使昔日山景成了吸睛風景,土特產品成了生態商品。

  隨著脫貧節奏加快和效應釋放,貧困地區的農村歌舞、手工藝品、民俗文化等得到了保護性開發。酉陽長潭村、黔江新建村、云陽清水村、萬州區鳳凰村、城口興田村等一批特色村寨脫穎而出,獲得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稱號,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目前,18個貧困區縣的177個高山貧困村,已逐步發展成為幅員近200平方公里的鄉村旅游扶貧大片區,2014年接待游客680萬人次,建卡貧困戶戶均增收3.2萬元,貧困戶人均務工性收入1.2萬元。

  園區就業、規模經營、政企合作……形態各異、內涵豐富的產業模式在各區縣生根開花,成為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通力扶貧釋放疊加效應

  同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打破部門行業之分,合力推動扶貧政策同教育、醫療等政策無縫銜接,共同編織貧困群眾民生保障網

  “我一直想養羊,但沒有本錢,沒有抵押物,銀行也不給我貸款。”酉陽縣板溪鎮扎營村三組村民肖文敖說,多虧了縣里新政策,今年2月他申請到5萬元貸款。修起了羊舍,買回了種羊,半年多,30只羊變成了90只。肖文敖說的“新政策”,是酉陽針對貧困戶發放的“兩年期,5萬元,財政貼息”小額信用貸款。

  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為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短缺難題,重慶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實施精準扶貧小額到戶貸款工程,建立扶貧小額貸款風險補償金,對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等提供風險補償。對貧困地區支農再貸款利率下調1個百分點,安排1.08億元用于貸款貼息和擔保費補貼,對吸納貧困人口就業達到20%以上的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及創業貧困戶貸款,實行財政優先貼息,擔保費用減免。

  “眾人拾柴火焰高”。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重慶將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組成1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18個貧困區縣,推動扶貧政策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醫療救助、農村交通、農村低保、農村金融等政策無縫銜接,良性互動、共同發力,釋放脫貧攻堅的疊加效應。

  重慶市農委作為18個扶貧集團之一的牽頭單位,對口幫扶忠縣發展35萬畝柑橘、10萬畝優質竹筍、5萬畝三峽生態魚和優質糧油、草食牲畜為主的特色產業,夯實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產業基礎,促進了貧困農民脫貧增收。

  扶困須扶智,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中高等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重要制度性安排。重慶把教育扶貧擺在重要位置,通過資助貧困家庭子女上學,特別是資助貧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重慶在武陵山、秦巴山兩個連片特困地區,創新開展“五年一貫制職教扶貧”試點,每年針對18個貧困區縣的貧困家庭招收500名學生,讓他們免費接受中高職學歷教育,從進校到出校“零費用”。

  職業教育大縣永川區瞄準貧困學生“零失學”目標,堅持各學段貧困生應助盡助、該補盡補,近5年投入4.6億元,資助從幼兒園到中高等教育各學段貧困生25萬余人次。截至目前,全市投入經費1.2億元,資助貧困中高職學生8.7萬人次,其中超過4萬人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實現了穩定脫貧。

  疾病是貧困家庭中的又一只攔路虎。重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占貧困家庭總數的1/3。重慶市衛生計生委將扶貧攻堅任務細化到委機關各職能處室、區縣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集團成員單位。

  針對貧困人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5家市級醫療衛生機構和23個區縣建立了醫療救助專項資金,資助貧困人口就醫13.39萬人次,組織18家三甲醫院對口幫扶18個貧困區縣級醫院、二級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貧困區縣的84所鄉鎮衛生院,支持貧困區縣建成標準化衛生室1642個,并配置了1000多臺(套)基本醫療設備。

  云陽縣在國家基本醫保和大病醫保政策之上,免費為貧困農戶投保大病醫療補充商業保險,大病農戶自付金額可以再次報銷。同時,貧困戶免費參保意外傷害小額保險,一旦遇到風險,可以獲得數萬元的支持。

  農村道路網通沒通、通村公路暢不暢,是影響脫貧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重慶把提高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覆蓋廣度、便捷程度,以及解決貧困地區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出行難”問題,作為交通扶貧的重點工作。提前完成了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扶貧規劃目標,100%鄉鎮和80%行政村實現了通客車,絕大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方便乘坐客運班車,有力推動了當地旅游資源和特色產業的開發利用。

  對于全市18.6萬喪失勞動能力的重度貧困人口,重慶將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同時,調整提高低保標準,實行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相適應的增長機制。

  “同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重慶加強資金統籌整合,改變過去部門資金“各自為政”的做法,既避免“撒胡椒面”,又防止“壘大戶”,將扶貧資金與國土整治、危舊房改造等資金“打捆”使用,集中用于貧困地區通信、供水、村容環境治理等公共設施建設,更好地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

  向貧困攻堅,讓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踐行共享發展理念最生動的寫照。重慶脫貧攻堅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只爭朝夕地驅走貧困陰霾,為貧困群眾擘畫出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必將帶領貧困群眾走進又美又富的小康社會。

編輯:孔明

關鍵詞:硬骨頭;貧困戶;五年一貫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重慶市委

說兩句

相關閱讀

甘肅民樂傾斜扶貧:"硬骨頭"是如何啃下的?

近年來,民樂縣有很多的貧困戶家里發生了跟王明德一樣的巨變——在此前的脫貧攻堅戰中,民樂創造了三年減貧67%的佳績。海拔2600米的民樂縣永固鎮八卦村,氣候冷涼,多年來村民們習慣種植油菜、小麥、大麥等作物,畝均收入只有兩三百元,效益低下。

2015-12-09 14:13:00

黨報評脫貧:走出"一沖鋒就能解決"的認識誤區

正如中央領導強調的,這是一場沒有任何討價還價余地、必須打贏的戰役,但也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拿下的戰役。心要熱,頭要冷,只有拿出愚公移山的勇氣,咬定目標,苦干實干,才可能打贏這場攻堅戰。

2015-12-09 14:10:00

京津冀治霾杠上“硬骨頭” 工業、燃煤污染仍為主因

根據近10年來北京空氣質量的監測數據,北京四季度發生空氣重污染的平均天數為23天,10月、11月、12月分別為7天、8天、8天,占四季度總天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即平均4天發生1天重污染。

2015-11-06 13:37: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點擊排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807188 新聞熱線: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京ICP備05065762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 | 央廣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