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27日消息(記者李鑫 賀威通 山西臺王晉)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紅色與綠色都是美麗的色彩。山西省有不少紅色資源,各地把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綠色生態旅游開發利用相結合,不僅強化了“輸血”,還注重了“造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是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被稱為“小延安”。抗日戰爭時期,賀龍元帥在晉綏邊區戰斗了11個春秋。
2018年6月21日,“蔡家崖號”列車首發,列車長石秀紅說,之所以用“蔡家崖”冠名,就是要讓“蔡家崖號”為老區代言。
石秀紅:紅色旅游線路沿途有好多景點,興縣冠名列車“晉綏首府”,也是為了帶動革命老區人民走出大山,讓城里的人來旅游觀光。
這趟線路原本的終點是鎮城底,2018年6月21日,線路南延,增加了4個站點,終點定在蔡家崖,結束了沿途興縣、臨縣、嵐縣不通客運列車的歷史。
石秀紅:列車剛開通的時候,老百姓都特別好奇,有的拍照,有的攝像,有的趴在欄桿上看。火車剛來到興縣時候,人山人海,場面特別感人。
“蔡家崖號”一天兩對列車往返太原和蔡家崖,單程224公里,車程約4個小時。石秀紅邊核對旅客的車票邊跟記者講,假期和旅游旺季,列車經常會超員。
石秀紅:從太原到蔡家崖,乘車人數最多的時候達2200多人,從蔡家崖返回太原,乘車人數最多的時候能達2300多人。旺季的時候,旅游的人也不少,有以家庭為單位的,有旅行社組織的,還有來參加革命紀念館的紅色教育學習。
列車到站后,再坐一站地公交,就到了蔡家崖村。村民褚變紅十年前從婁煩嫁到蔡家崖,娘家和婆家之間有100多公里的距離。2011年,興縣開通高速前,單程就要花費7個小時,通了高速后雖然車程縮短到3個多小時,但票價要70元。現在通了火車,37.5元就能到太原。
褚變紅:以前火車沒有開通,回家要繞到嵐縣,等上兩三個小時。我早上八點就出門,到了我家都下午四點多了。現在火車通了,回家也方便了。
蔡家崖村的紅色景點主要有兩個,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和紅色風情街。列車剛開通不到一年的時候,游客從2017年的26萬人增加到了2018年的32萬人。村頭,張彩萍大媽支起小攤,賣起飲料礦泉水,一天能賣100多元。
張彩萍:外地旅游的人來的多,臨縣、嵐縣、婁煩縣、古交縣的人來的可多了。每天中午火車回來的時候,大概有上百人回來。
蔡家崖景區內的紅色風情街有小吃店、土特產店、紀念品店、照相館等等,還算豐富。
今年56歲的白江民開了一家小吃店,專門賣當地一種面粉做成特色小吃——啦叨叨。
白江民:去年游客比較多一點,5-7月,每個月都收入幾千元。
熱情的白大叔一定要帶記者去他家看看。三孔窯洞,兩孔住人,一孔做廚房。廚房里,白大叔的兒子正在準備第二天做啦叨叨的面粉。
白江民講起他小時候,一天只能吃一頓高粱糊糊,冬天穿的棉襖,春天把棉花拆了接著穿。這些年日子逐漸好起來,2018年紅色風情街開業,入住的商戶免一年房租,他就租了間門面賣小吃,賺了四萬多元。
白江民:以后旅游景區發展可以的話,心里特別想搞農家樂,有客人來可以住宿、吃飯。
興縣現存的紅色文化遺址有100多處,紅色文化吸引了游客的到來,游客的到來也使得綠色發展成為可能。前些天,蔡家崖村忙著拍攝旅游專題片《桃花紅杏花白》。
旅游專題片的片名由來跟蔡家崖村種植的經濟林有關,村北側的山坡是1000多畝的生態采摘園。以前,村民自發在山上種杏樹、核桃樹,因為疏于管理,基本不掛果。五年前,縣里統一規劃生態采摘園,政府提供樹苗,村民免費種植。這部旅游專題片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銷路。
蔡家崖鄉鄉長張敏:今年我們跟順豐快遞對接,要在全國范圍內推銷,結合紅色文化旅游的特色,擴大一下影響力,爭取讓老百姓產出來的東西都銷售出去。
興縣的黃豆、綠豆、紅棗等農產品品質都不錯。今年,當地提出農民人均2畝優質小雜糧、2畝經濟林、2畝中藥材的產業增收思路,抓手正是各村建立的經濟發展合作總社。全體村民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收益的10%平均分配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今年,縣財政還要整合3億元,支持每個行政村打造一個百畝以上產業示范基地。
興縣脫貧辦副主任田左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項目干下來,村里頭經濟也做大了,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陸陸續續都干完了,村民都享受到了利益。
山西省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在太原市陽曲縣東南有個村子叫店子底村,距離太原市區20多公里。作為解放太原戰役的“大后方”,2009年,店子底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家縣級解放戰爭支前紀念館。紅色旅游的開發,也讓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吃上了旅游飯。
店子底村四周環山,山上郁郁蔥蔥,新修的旅游馬路穿村而過。一大早,73歲的劉玲蘭老人就把自家的土特產搬到村口的支前市場上,準備售賣。
劉玲蘭:雞蛋、玉茭面、小米、黃豆、綠豆、咸菜、杏兒,都是自家的農產品,有人來旅游我們就來賣。到七月份,入黨宣誓來得人多,我們就能賣些錢。
店子底村是有名的支前模范村。當年在解放太原戰役中,這個只有200多人的小村莊全員上陣支前,拆門板、送軍糧、抬擔架、做向導,先后有16名青壯年犧牲在支前一線,38名支前隊員火線負傷。為了留住這段歷史,2009年,店子底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家縣級解放戰爭支前紀念館,推出紅色旅游線路,往日寂靜冷清的小山村逐漸熱鬧起來。
店子底村黨支部書記石狗拴:我們村自從開辟了紅色旅游,年接待量達到了5萬人次,村民每天都可以到支前市場上賣特產。一個月算下來,每戶人家增收一千到兩千元。
依托紅色旅游,店子底村還發展起支前小院、支前餐廳、支前農耕園、支前農家樂,讓所有村民都能參與其中,從旅游中得到實惠。
石狗栓:我們村的耕地以前有荒蕪的,今年都開發了,又種上了。這是一個好事情,鄉村振興就需要農民返回來去建設農村。
一個中午,劉玲蘭老人就賣了近300元,點著自己手中的鈔票,老人臉上笑開了花。
劉玲蘭:店子底村能賣東西了,這可真是先例了,旅游平臺搭建得真是好!
如今,店子底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店子底村的紅色旅游路越走越順暢。
石狗栓:我們把店子底村整體規劃成太原市民休閑度假的一個后花園,先要打造一個軍事游樂園,把過去的支前場景改編成情景劇,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年的艱苦環境;再打造一個特種種植基地,種植一些南方的水果蔬菜,滿足游客需求。
編輯:
朱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