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0日消息(記者紀翔 張兆福 貴州臺全國兩會報道組)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在好山好水好風景的貴州,農產品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也正是因為山高路遠,貴州農產品外運仍不完全通暢,品牌、物流、人才也成為制約黔貨出山的“痛點”。
酒香還怕巷子深。如何破除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讓貴州的農產品能夠真正走出大山,是來自貴州的人大代表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白泥村是貴州省深度貧困村之一。根據當地特有的低熱河谷氣候,近年來,一改傳統的玉米種植,發展具備本村特色的蜂糖李和火龍果種植。村民任德進家種植了12畝火龍果,即將進入盛果季,他卻犯起了愁。
任德進:我們這個地方的氣候特別合適種火龍果,所以現在火龍果規模也不算小,就是賣不出去,又賣不出好價錢。希望政府能多給我們找點銷售渠道,幫我們農民多增加點收入。
當地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為村民解決燃眉之急。白泥村村支書張皓希望今年兩會能在電商銷售方面予以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張皓:電商這塊,希望能通過各位的幫助,把白泥的水果宣傳出去,讓大家曉得白泥有優質的水果。
黔貨要出山,電商必先行。近年來,隨著貴州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鐵從無到有,滬昆、貴廣、渝貴形成高鐵“大十字”,讓農村電商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盡管電商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長期從事電商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萬山鎮農村淘寶服務站負責人華茜認為,貴州的電子商務還得解決產量和銷售有機結合的問題。
華茜:現階段的農產品還不夠規;,常常會遇到銷售過程中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們的農業產品不能死守“為吃而生產”的溫飽任務,需要去考慮“為賣而生產”,簡單來說,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綠水青山不僅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孕育了琳瑯滿目的綠色產品。湄潭銀柜山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永剛,在湄潭核桃壩村致力于茶產業,帶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如今,每年茶產業給他帶來的收入都在800萬元以上,并幫助家鄉30余戶村民脫貧增收,他希望湄潭茶葉能夠借助黔貨出山走向更大的市場。
楊永剛:希望政府出臺政策、資金的扶持,為銷售鋪更寬更廣的路子,讓我們當地優質的綠茶和遵義紅,能夠讓全國的消費者見到買到。
百姓有所呼,代表有所應。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這次兩會關注的正是茶產業銷售問題。石阡苔茶是石阡縣大力發展的特色品牌,周紹軍建議,茶產業可以更多地與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將貴州茶賣到更多地區。
周紹軍:通過一帶一路,現在我們合作社已經建起了幾個團隊,科研團隊、加工團隊、市場銷售團隊,能夠把所有的利益最大化,現在我們正在跟阿拉山口簽訂戰略合作,可以通過這樣的團隊、合作社牽頭,走絲綢之路,提高品牌效應。
貴州近年來大力助推“黔貨出山”,但貴州深度貧困地區大多處于深山區、石山區,特色扶貧產業尚未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龍頭企業相對較少,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很多品質優良的產品仍然“養在深閨人未識”。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外事處處長孟平紅建議:
孟平紅:現在貴州龍頭企業,還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整體的實力還比較薄弱,所以要靠政府來扶持引導,加強物流環節的建設,讓產前產中產后鏈條配套,整合全省各地的優勢資源,集中打造幾個大的品牌出來,打亮我們這個黔貨。
[責任編輯:孔明王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