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貴州極貧鄉鎮突破束縛 走特色產業脫貧之路

2018-03-08 14:37: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記者紀翔 貴州臺張勤月 張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處烏蒙山深處,北、西、南3面與云南省毗連。作為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邊遠”“貧窮”曾是這里的代名詞。“泥巴墻,茅草房,支口鍋,鋪張床”,這段順口溜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

  2016年9月開始,貴州打響了20個極貧鄉(鎮)脫貧攻堅戰,石門鄉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地謀劃的特色致富產業茁壯成長,勾勒出脫貧攻堅新藍圖。

  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新民村,海拔2400多米的仰天窩,5100畝馬鈴薯種植基地被大霧籠罩。基地附近的一間活動板房里,技術員屈云志和幾位同事正圍坐在火爐旁,手里拿著有兩個巴掌大小的馬鈴薯,計算著去年一年的收成。

  屈云志:仰天窩種出來的馬鈴薯質量還可以,最大的馬鈴薯有5斤呢。地塊好的,一般畝產8000斤左右,高產的地塊,畝產可以達9000斤左右,總體來說還可以。

  仰天窩,意思是“伸手就能摸到天”的地方。這里因高寒、路遠,幾千畝的土地多年來一度撂荒,雜草瘋長。新民村村支書馬召團說,“在家找不到事做,發展找不到門路”曾是新民村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

  馬召團:村民自身沒有發展動力,地理環境惡劣也有一定影響。收入靠種苞谷、洋芋,還有一些低保補助,但是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其它的收入是沒有的。

  去年,當地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到當地開荒,發展馬鈴薯產業。兩個鎮,四個村,5100畝地,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按7:2:1的比例進行分紅,貧困戶占7成、公司占2成、合作社占1成,今年就能實現分紅。馬召團說,對于脫貧,他從未如此有信心。

  馬召團:產量有2400噸左右,總的利潤還是可觀的。按比例分紅,比如收入10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可以分到7000元,每戶保底入股兩畝地,就可以分得14000元。

  在女菇村,牽頭成立“十戶一體”的農戶鄧正忠,正在盤算著賣牛的細賬。標準化建設的牛棚里,十幾頭肉牛正待銷售。鄧正忠高興地說,抱團發展的十戶人家里,去年有四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鄧正忠:目前共養殖90多頭牛,十頭牛大概可以賣得10萬元,大概一家可以收入7000元。

  觀音山社區有2900多畝中藥材基地,隨著一輛大貨車的啟動,新一批中藥材啟運安徽亳州。按照“合作社+農戶+村集體”模式,社區黨支部書記舒應波說,以土地入股的164戶貧困戶分紅已是板上釘釘。

  舒應波:應該有兩百萬左右的收入,每一戶應該可以分接近2000元。

  除了中藥材實現豐收,舒應波還忙著為從3公里外的深山區搬遷到觀音山社區的96戶433名村民謀劃千畝茶園,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舒應波:我們設想兩種模式,一是直接由合作社來經營,農戶來分紅;二是農戶來管理,茶葉是自己種自己得,由合作社負責收購、加工。

  去年6月,石門鄉還引進了一家企業,利用當地生產的蕎麥等特產,制作枕頭等手工藝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貴陽等地,目前吸納了全鄉近千名農村婦女、殘疾人加入。

  離石門鄉政府不遠處,以當地民族特色為元素修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占地面積46000多平米,這里安置了233戶1005人。走進企業車間,鍋廠村貧困戶陳華敏和十幾位婦女聚集在一起,相互討論著手中的針線活。

  陳華敏:我們7月份就開始學,天天都做,在家里面管一下小孩喂一下豬,閑時就做,一個月收入2000元。多做點,掙錢給娃娃讀書用。

  發展產業,路要先行。一年多的時間,石門鄉境內的公路從100多公里增加到了310公里。石門鄉黨委組織委員、人大副主席馬勛華說,圍繞交通路網的建設,石門鄉規劃了“一圈、兩線、五園區”的發展布局。

  馬勛華:“一圈”就是圍繞女菇、觀音山社區、石門坎社區圍成的一圈,交通全部打通,產業布局跟上。“兩線”就是從石門到宜良這一條線,從石門到中水這一條線。“五園區”就是烤煙產業、馬鈴薯、蔬菜、生態畜牧業、中藥材。

  “吃不愁,穿不愁,扒掉瓦房蓋新樓”,依托“一圈、兩線、五園區”的建設,石門鄉正邁過產業發展疲軟的“坎”,卯足了干勁兒,續寫一曲絕地逢生的新樂章。馬勛華說,2018年,隨著昭通到石門的一級公路開建、都香高速公路石門快速通道的開通,新的產業又將萌芽。

  馬勛華:明年的重點,一個是一萬畝的馬鈴薯種薯,方案各方面已經出臺;第二個是養殖800頭規模的安格斯肉牛,2月份牛已經進來;還有就是旅游扶貧,建滑雪場等都在規劃中。我們還是以產業幫扶為主,而且精準到戶,初步計劃2019年實現全部脫貧。

[責任編輯:王肖軍 孔明]

編輯: 王肖軍

貴州極貧鄉鎮突破束縛 走特色產業脫貧之路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處烏蒙山深處,北、西、南3面與云南省毗連。作為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邊遠”“貧窮”曾是這里的代名詞。“泥巴墻,茅草房,支口鍋,鋪張床”,這段順口溜曾是這里的真實寫照。2016年9月開始,貴州打響了20個極貧鄉(鎮)脫貧攻堅戰,石門鄉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地謀劃的特色致富產業茁壯成長,勾勒出脫貧攻堅新藍圖。

關閉